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九十八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

九十八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

國文考科試題分析〈參考蕭新玉老師〉
【總體分析】
指定科目考試國文科乃針對大學選才取向需要具備特定或特殊語文學習成就和潛能之校系而設計。大考中心所擬定的「指定科目考試國文科測驗目標」,共有五大項二十一小項。首先先以表格的方式對照本次試題與測驗目標的相對性:
一、語言文字之理解與分析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1-1 能理解、辨析古今語法、語義等之特徵與差異 4,5,7,12,21
1-2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中關鍵文句之意涵 8,9,10,12,13,19
1-3 能理解、辨析、評判作者之論點與作品之旨意 8,9,10,12,13,16,17,19,22
1-4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主題與支持性細節之對應關係 10,12,13,19,20
1-5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之形式結構與意義內涵之對應關係 9,11
二、語文資訊之評判與應用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2-1 能結合生活經驗或相關知識,評判作者觀點與作品的內涵 10,14,12,13,19,21,23
2-2 能評判不同媒材中應用性文字之精確度與合宜性 5,6
2-3 能運用各種媒材與相關資料,適切而有效的輔助閱讀與寫作
2-4 能因應不同目的與作品性質,建構出適切的閱讀、寫作策略及內涵 非選擇題一、二
2-5 能透過閱讀與寫作歷程,發展出分類原則,系統性組織、建構語文資訊 非選擇題一、二
三、文學之想像與鑑賞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3-1 能鑑賞文學性作品之優劣,並發揮創造性之想像,豐富心靈視野
3-2 能透過作品之意象、情節等構成要素以及象徵、隱喻等文學筆法,體會其言外之意,並品評其審美價值 8,10,19
3-3 能鑑賞古今不同文體之文體特徵與文學風格 8,15,23
3-4 能鑑賞、比較相同或不同作家、作品之特色與風格 15,23
3-5 能感知、體悟文學史上文學體式、重要流派之發展、流變及其對現代之影響 9,15
四、文化之體悟與創造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4-1 能體悟重要學術思想之內涵與影響 13
4-2 能體悟中國文化史之發展、流變及其對現代之影響,並具文化創發之能力 15,24
4-3 能適切連結、體悟、建構科技與人文、知識與價值、傳統與現代之關係 10
五、語文內涵與生命經驗之思考與統貫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5-1 將相關知識與生活經驗一併帶至閱讀與寫作行為中,以提昇閱讀與寫作進境 非選擇題一、二
5-2 能透過閱讀與寫作經驗,思考、體會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人所共同關心的問題 非選擇題一、二
5-3 能將古今語文內涵與自我生命經驗兩相融攝,適切結合知識與生活、學理與實用、理性與感性,形塑自我的人格生命 非選擇題二
不過若依此分析,實在令人有摸不著頭緒的感覺。為了配合實際需要,也為了便於參考,以下將「測驗目標」,改用大家所熟悉的用語,將測驗內容和命題取材二方面的分布情況,列表於後:
一、測驗內容分布(內容複雜的題目橫跨二類或三類以上)
類別 題號
字音 1
字形 2,3
詞義 6,18,
文意、句意 5,6,7
篇旨
語法 4,11,
修辭 20
應用文(題辭、對聯、書信用語)
閱讀理解 文言 9,12,16,17,21,22非選擇題一
白話 8,10,11,19
文化知識 9,12,14,15,23,24
學術思想 13
寫作 非選擇題一、二
二、命題取材分布
類別 題號
文言散文 1,4,7,13,16,17,18,21,22,非選擇題一
古典詩詞曲 9,12,23,15
古典小說 1,15,24
古典戲曲 15
中國文化教材 18
應用文 14
現代散文、現代詩 8,10,11,19
其他 20

此外,以下將就本次試題做細部分析:
1. 就文言和白話的比例而言,今年呈現的是44:56,白話和文言的比例大致均衡。
2. 在出題方向上能回歸九五課綱精神,側重核心課文,四十篇經典選文共佔十九分,包括單選四分、多重六分及非選第一題九分,幾佔整份試題的五分之一。
3. 結合時事設計題目,如第5題有毒奶粉事件及卡玫基颱風等;第20題則以書名出題,包括《窮得只剩下錢》及《百年來的孤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等經典名著及暢銷書,將熱門新聞與修辭學結合,是有創意的出題。
4. 記憶性題目偏多,如第12題及第23題,而像第9題若考生曾背誦過,也是容易輕易拿分。
5. 非選擇題總分依然是45分,然而有別於以往18與27的配分,今年反而是9與36的配分,幾乎是1:4的關係。這樣的配分調整是因為去年擴寫和作文組合被考生抱怨時間不夠,所以才作些微調整,將第一題簡答題設計為九分,第二題加重為三十六分,如此考生應該可以有較充裕的時間作答。
6. 作文題目,是以「惑」字立題,這是繼83年推甄的「夢」、84年推甄「網」、92年的題目「猜」,再一次以一字命題。

任何一份考卷一定有其不足之處,就本次指考試題而言,筆者以為有以下幾個缺點:
1. 就難度易而言,本次試題應屬於中間偏易,因為屬於語文基本能力的題目過多,如1、2、3、4、5、6、7、18大致屬於文字的形音義判讀、詞性分析、語義理解等。這種基礎語文的比重太多,反而剝奪了指考測驗原先所設定的目標(往年指考多側重在閱讀理解上),又缺少以文章內涵、章法結構或賞析來命題,深度不足,反而有學測化的現象。
2. 就試題取材而言,有窄化之嫌。如第22題《漢書朱買臣傳》曾出現在歷屆考題中,〈岳陽樓記〉一文也一再出現學測或指考中,13題(丙)出現在高中職月考試題中,命題態度不夠嚴謹,建議未來應擴大取材的範圍。
3. 題型設計深度不足,偏重記憶,不夠靈活。如第10題判讀關鍵在於文中的《詩經.東山》「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若學生沒讀過這首詩,就不易辨認文中女子弔祭的對象,但若曾讀過,就容易得分,偏重記憶,和新式命題理念大相逕庭。第23題完全是記憶題,七個選項雖是耳熟能詳的詩句,但要分辨出宋詩或唐詩、李白還是杜甫,完全靠記憶。李商隱雖是唐代人,但其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也頗有理趣,又該如何判別唐詩與宋詩?
4. 題目設計不當,包括以下情況:
01. 判讀線索不足:如第12題問何者最可能是漢高祖劉邦的辭,但其題幹卻只能「自述情懷的歌辭」來判讀,(C)中的「騅不逝」與「虞兮虞兮」大致可知為項羽,(D)中的「西山」與「采其薇」大致可知為伯夷叔齊,可是(A)(B)就無從判讀,除非考生曾背誦過《大風歌》,否則就很難答題。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第8題、第9題,用詩境來作為判讀的唯一依歸,實在是非常危險。像第9題,連平日可派的上用場的格律,都英雄無用武之地啊。
02. 與語文關係無涉:如第14題書信寫作方式根本是「國民生活須知」,沒考高中程度應知的「提稱語」、「啟封詞」等。
5. 復古意味濃厚:試以本次試題與歷屆試題的對比,第1題的「剟」曾出現在88年試題,第1題的「裨」曾出現90年試題。第13題思想判讀的題目已屢見不鮮,如92年指考、96年學測都曾出現過,題目應再創新;而翻譯題已連續兩次出現在大考中,今年只不過改採選擇題方式出現,是否應考慮突破這樣的命題瓶頸?
6. 非選第一題簡答題未定字數範圍,考生將無所適從,亦不知教授閱卷時對篇幅的要求如何。建議今後當訂出字數範圍。

影響
本次是九五課綱實施以來第一次指考,在選擇題的部分,筆者以為會繼續延續這種難易適中或中間偏易的模式,所以考生在準備上無須練習過度艱深的題目,如對國學常識有基本概念就好,像本次試題中的15及24題就問的精簡扼要,也沒有爭議。此外應熟讀四十篇選文,畢竟這是考生最能掌握的部分,更何況這幾年無論考翻譯、文章擴寫都和課內教材有密切的關係。有了這個明確方向,考生更應正視自己的上課態度,千萬不可捨近求遠。
而當選擇題的難度降低,作文就成了決勝關鍵。更何況大考中心此次還為了配合學生對時間不足的反應,在配分上做了調整,考生在作答時更應思考投資報酬率的問題。配分少的就緊抓問題核心,直接說明,不要拖泥帶水。配分多,就需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從立意、選材、謀篇上用心,而後輔以流暢的文字、條理的文思,如此當能寫出切題而又有一定水準的佳作。最後,想提醒考生的是即使長篇作文未訂出字數範圍,但考生也應有相當字數的呈現,畢竟當別人能以五、六百字鋪陳時,而你若只能寫出三、四百字時,就相形單薄,所以在字數上應多審慎與拿捏。


第壹部分:選擇題(佔55分)
一、單選題(34分)
說明:第1至第17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2分,答錯或劃記多於一個選項者倒扣2/3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
1. 下列各組文句中,「」內的字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A)「裨」補闕漏( 諸葛亮〈出師表〉)/侍「婢」羅列( 杜光庭〈虯髯客傳〉)
(B)若「剟」刺狀( 方孝孺〈指喻〉)/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 屈原〈漁父〉)
(C)貧賤則「懾」於飢寒( 曹丕《典論.論文》)/農夫「躡」絲履( 司馬光〈訓
儉示康〉)
(D)乃使人修「葺」南閤子(歸有光〈項脊軒志〉)/無「揖」讓拜跪禮( 陳第〈東番記〉)
【答  案】A
【測驗目標】字音的辨識與運用能力
【試題解析】(A)ㄅㄧˋ/ㄅㄧˋ(B)ㄉㄨㄛˊ/ㄔㄨㄛˋ(C)ㄓㄜˊ/ㄋㄧㄝˋ(D)ㄑㄧˋ/ㄧ
2. 漢字是目前極少數還保留表意功能的文字,早期漢字尤其明顯,例如:「鬥」字,甲骨文寫作「」, 像兩個人徒手搏鬥的樣子。根據下列「冊」、「明」、「監」三字在早期漢字所表示的意義加以判斷, 與字形配對正確的選項是:
冊: 用繩子編綴成篇的竹簡
明: 月光照在窗上
監: 一個人低頭對著器皿中的水照臉

(A)冊= c 明= a 監= f (B)冊= a 明= b 監= e
(C)冊= b 明= d 監= c (D)冊= e 明= d 監= f
【答  案】D
【測驗目標】字形的辨識與運用能力
【試題解析】由冊字搭配圖形為e,故可消去ABC選項
3. 下列文句完全無錯別字的選項是:
(A)寄居陌生異地的老李,整日面對著窗外一大片荒漠的原野,口裡默不作聲,心中滿是寂寞
(B)他喜歡教人如何為人處世,但是細加推敲,這些道理往往似是而非,聽後反而更叫人無所是從
(C)向來隱忍退讓的班長,如今遇到事關全班厲害,立刻鼓勵全班同學一齊苦思各種方法來應付利害的對手
(D)想想以前年少時的荒唐,李文後悔不已,大家只有勸他往者以矣, 今後唯有以己身的決心毅力,更加的力爭上游
【答  案】A
【測驗目標】字形的辨識與運用能力
【試題解析】(B) 是->適(C) 厲->利(D) 以->已
4. 下列各文句,「」內的語詞不作動詞用的選項是:
(A)有一母見信飢,「飯」信(B)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C)因「面」峰腋寺,作爲草堂(D)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答  案】D
【測驗目標】詞性的辨識與運用能力
【試題解析】(A)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語譯:「其中一位婦人發現韓信餓肚子,就拿飯給他吃。」「飯」是拿飯給他吃的意思,故為動詞。 (B)出自《鹽鐵論》。語譯:「不用耕種而有飯吃,不用養蠶而有衣穿。」「蠶」是養蠶之意,故為動詞。 (C) 出自《廬山草堂記 》。語譯:「因為面對腋峰寺所以蓋了一間草堂。」「面」是「面對」之意,故為動詞。(D) 出自《山海經‧海經》語譯:「他便想去喝北方大澤的水。還沒走到,就在半路口渴而死。」因「渴」為動詞而,故「道」為副詞,是指在道路上。
5. 下列文句的用法, 語意無矛盾或語詞使用正確無誤的選項是:
(A)毒奶粉事件造成商家、民眾重大損失,政府機關應避免此類中毒事件再度發生,損害公家機關負面形象
(B)景氣寒冬中, 求職市場亦委靡不振, 然保險業、民生消費業可望釋出多數職缺,為低迷的人力市場注入活水
(C)昨夜一場大火奪走兩口性命, 一對夫妻逃生不及,雙雙命喪火窟, 遺下的三子一女如喪考妣悲慟萬分,難以接受噩耗
(D)卡玫基颱風重創中台灣, 不只造成台中市道路多處坍塌、河川潰堤, 同時還造成一百四十多棟大樓地下室淹水, 上千輛轎車、機車泡水, 付之一炬
【答  案】B
【測驗目標】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閱讀能力
【試題解析】(A)「負面」一詞應刪掉 (C)「如喪考妣」是說「好像死了父母一般。比喻悲痛至極。」事實上三子確實失去父母,所以不可用「如喪考妣」一詞 (D)「付之一炬」是指焚燬,與水災狀況不符。
6. 下列文句中,依序而填,最適當的選項是:
這本名著的作者究竟是誰,一直( 甲),莫衷一是,但對它的文學價值與藝術成就,大家卻都( 乙)加以推崇,毫無爭議。全書角色刻畫( 丙),情節發展( 丁),具有令讀者愛不忍釋、廢寢忘食的魅力。
(A)議論紛紛/ 七嘴八舌/ 井然有序/ 洶湧起伏
(B)言人人殊/ 有志一同/ 唯妙唯肖/ 千錘百鍊
(C)眾口鑠金/ 同聲附和/ 別開生面/ 波瀾壯闊
(D)眾說紛紜/ 異口同聲/ 栩栩如生/ 千迴百折
【答  案】D
【測驗目標】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由「莫衷一是」的敘述可知(C)選項中的「眾口鑠金」(指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由「大家卻都(乙)加以推崇」,可知「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口雜,議論紛亂的樣子)應刪去;「千錘百鍊」是「指鐵經鍛鍊而成鋼的過程。比喻文章多次潤飾,人生歷經磨鍊。」,不適合形容情節發展。
7. 下列各文句「」中的句意, 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A)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是說秦軍大勝,追趕敗逃的敵軍將之驅逐至北方( 賈誼〈過秦論〉)
(B)「而君慮周行果」,非久於布衣者也:是稱讚對方思慮周密,故行事皆能有好的結果(方孝孺〈指喻〉)
(C)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 是指見到歐陽脩後,歐陽脩還以為蘇轍尚未見過韓琦之面(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D)武陵人誤入桃源,余曩者嘗疑其誕,「以水沙連觀之,信彭澤之非欺我也」:意謂從水沙連的風土人情來看,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的確不是虛構騙人的( 藍鼎元〈紀水沙連〉)
【答  案】D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追亡逐北」為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北」為敗逃之意(B)「慮周行果」為「考慮周密,行動果決」之意。「果」為果決之意(C)「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是說「(蘇轍)以為還以沒能見到韓琦為憾」,故非指歐陽脩。
8. 斟酌下引詩歌的意境、旨趣, □ □ 內依序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夜漸漸地冷了, 我猶對燈獨坐
冬夜讀書, 忍對一天地間的□□
僅僅隔一層窗, 薄薄的紙

我猶挑燈夜讀, 忍受一身□□
每一個字是概念, 每一句子是命題
是力量, 是行動, 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宇宙
有熱, 有光

在沉寂如死的夜心, 我聽到一個聲音
呼喚我的名字: 我欲
□□□□ ( 方思〈聲音〉)
(A)黑暗/創傷/乘風歸去 (B)黑暗/寒意/推窗出去
(C)寂寞/創傷/推窗出去 (D)寂寞/寒意/乘風歸去
【答  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鑑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因第二小節中有「有熱, 有光」,故「寒意」ㄧ詞與其最能相對。第一小節有提到「僅僅隔一層窗, 薄薄的紙」,最後一節又說「我聽到一個聲音/呼喚我的名字」,互為呼應,故應為「推窗出去」。
9. 斟酌下引律詩的詩境, □ 內的語詞最適宜填入的選項是:
獨有宦遊人,偏□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
淑氣催黃鳥,□□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欲霑襟。
(A)驚/ 春/ 晴光/ 歸思 (B)逢/ 明/ 晴光/ 離愁
(C)驚/ 明/ 南風/ 歸思 (D)逢/ 春/ 南風/ 離愁
【答  案】A
【測驗目標】閱讀與鑑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本詩出自杜審言〈和晉陵路丞早春游望〉。語譯:「唯有外出作官的人,才會對時令的改變特別敏感。太陽冉冉從東海升起,映紅滿天雲霞;梅花柳葉渡江而至,送來欣欣向榮的春天。溫暖的氣候催促著黃鶯婉轉的鳴叫;明媚的春光浮萍由淺變成深綠,忽然聽到你高雅古樸的詩作,使我歸家的思緒泛起,眼淚就要沾滿衣裳。」從「淑氣」(指溫和怡人的氣息)與「黃鳥」(指黃鶯)、「梅柳」故知全詩以春天為背景,故「南風」(指和風,特指夏天由南向北吹的風。)一詞與季節不符;若再由「宦遊人」一詞來解讀,「歸思」比「離愁」一詞精準。
10. 「我忍住淚回轉身看視野迷濛的山下,半腰一棵大榕樹,再下去一片芒草坡;視線拉平, 是田埂縱橫的稻田, 松山區信義路尾。《詩經》說: 豈無膏沐, 誰適為容? 這不正是她的寫照嗎? 她黑褂黑褲,臉上不施脂粉;久久才站起,用手背抹去臉上的淚水, 招呼大家收拾祭物, 回家。」( 陳義芝〈寧波女子〉)
上引文字, 依文意推敲, 文中的「她」祭弔的對象是:
(A)父親 (B)丈夫 (C)子女 (D)兄弟
【答  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出自《詩經‧衛風‧伯兮》,原詩是作:「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這是一首思念遠行征役良人的詩,「豈無膏沐, 誰適為容」是指「哪有缺少洗滌、潤澤頭髮所用的油膏呢?但我又要為誰修飾我的容顏?」明顯傳遞出「女為悅己者容」之意,故可知文中的她弔祭的對象是丈夫。
11. 下引文字, 依文意排列, 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
「替老人家扣了安全帶,他沒說太緊/ 我們深深潛入月光,開車沿著濱海/ 我是鮭魚/
甲、我們一道游向宜蘭老家歸去/ 每遇到大轉彎就覺得父親要離我而去
乙、我側頭看看他/ 父親的回眸是大理石罈蓋濺過來的月光
丙、骨灰罈子裡的父親, 他也是鮭魚
丁、銀色的世界風景連綿/ 這是我的世界,在公雞未啼的凌晨/ 更像是父親的世界
而此刻正是我們父子共處對話/ 今天父親不再咳嗽,比往常沉默」( 黃春明〈帶父親回家〉)
(A)丙丁甲乙 (B)丙甲乙丁 (C)甲乙丙丁 (D)甲丙丁乙
【答  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前文是「我是鮭魚」,故應由(丙)中的「他也是鮭魚」來銜接;既都以「鮭魚」來比喻,故應接有「我們一道游向」的(甲)來銜接在(丙)句之後。
12. 以下引文都是歷史人物自述情懷的歌辭,其中最可能是漢高祖劉邦之辭的選項是:
(A)太( 泰) 山壞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B)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C)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D)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答  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語譯:「泰山要崩頹了,梁柱要摧毀了,偉大的人也要凋零枯萎了。」 (B) 出自劉邦〈大風歌〉。語譯 「當大風吹起時,所有的雲霧陰霾,都將隨之吹開消散。而今四方已平定,我也總算回到故鄉來。如何能有英猛的勇士可以守衛著我們的國土啊!」(C) 出自項羽〈垓下歌〉。語譯 「我的力氣大到可以把整座山拔起,氣勢超越世上每個人。由於時機不利於我,騅這匹名馬也不再前進了,騅這匹名馬不再前進啊!我能拿牠怎麼辦呢?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能拿你怎麼辦呢?」(D) 出自史記伯夷列傳。語譯 「我們登上西山,採集薇草作為食物。以暴力制衡暴力,卻沒人知道這是錯的啊!神農氏、虞和夏都不在這世上了,我們該去哪呢?可歎啊可歎啊!我們的命運真是太不幸了!」從文意判讀,(A)(C) (D)都充滿了無奈沮喪的語氣,唯(B)充滿「勝利者之語氣」。
13. 下引各文句, 據文意判斷其學派歸屬, 排列順序正確的選項是:
甲、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乙、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丙、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 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術, 拙匠守規矩尺寸, 則萬不失矣。〔奚仲、王爾: 兩位古代巧匠〕
(A)道家/ 儒家/ 法家 (B)儒家/ 墨家/ 法家
(C)道家/ 法家/ 墨家 (D)儒家/ 墨家/ 道家
【答  案】A
【測驗目標】重要國學與文化常識
【試題解析】(甲)出自《莊子外篇‧天道》。語譯:「聖人的心是平靜的,像天地萬物的鏡子,可以照見一切。只要虛靜恬淡、寂靜無為的人就是天下最為公平、道德的極致。」從句中「虛靜恬淡、寂寞無為」可知為道家。(乙)出自《孟子 滕文公》。語譯:「假定現在有一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出外尊敬長上;保守著前代聖王的道理,以等待後學者,然後把這道裡傳授給他,這樣的人,你卻不肯供給他吃飯。你何以看重木工和車工,卻看輕那存仁行義的人呢?」從句中「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可知為儒家。(丙)出自《韓非子、用人》。語譯:「摒棄圓規直尺,不用標準度衡量,而隨便臆測揣測,即使是奚仲也不能造出一個車輪。放棄量測長短的工具,以致長短不對,即使王爾也無法畫出其中的一半。可是如果要一位才能中等的君主,按照既定的法理規章治理國家,讓笨拙的工匠拿著圓規直尺造輪,都會十分成功。」從句中「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矩尺寸」可知為法家。
14. 下列有關電話的應對或信件的書寫方式, 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打錯電話時,應向對方致歉,並詢問清楚對方姓名,以免日後再度犯錯
(B)寫信給師長時,在信首宜尊稱對方老師; 但在信末署名部分,則可直接寫上自己的小名、暱稱,以拉近和老師的距離
(C)寫信時,信封應針對長幼、性別、身分而有不同的稱呼,現今寫信常不分對象,一律冠以「○ ○ ○ 君收」的寫法是不正確的
(D)近日詐騙橫行,寫信時為防洩漏身份資料,信封應該不寫寄信地址,也不必署名,而以「知名不具」或「內詳」替代,雙方彼此明白即可
【答  案】C
【測驗目標】應用文的知識與運用能力
【試題解析】(A)無須詢問對方姓名(B)對師長不可寫上小名、暱稱(D)信封不寫地址、署名,則收件人無法得知寄件者。
15. 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敘述, 正確的選項是:
(A)傳奇是小說的代稱, 明、清兩代的傳奇都是傳述奇聞異事的小說
(B)詞是可以歌唱、配樂的韻文, 藉由詞人所用的詞牌, 即可了解詞作的內容
(C)先秦諸子散文各具特色, 如孟子善於雄辯、氣勢壯闊, 莊子善用寓言、想像豐富
(D)白居易大力提倡新樂府運動, 其反映現實的主張, 影響深遠, 如《東坡樂府》即宋代新樂府的代表作
【答  案】C
【測驗目標】文化知識
【試題解析】(A)明清傳奇是指劇曲(B)由詞牌無法得知內容(D)東坡樂府是宋詞,非新樂府。
16-17為題組
請先閱讀下列短文, 然後回答以下問題:
楚人居貧, 讀《淮南》,方得「螳螂伺蟬自鄣葉可以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 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埽取數斗歸,一一以葉自鄣,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恆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云:「不見。」嘿然大喜,齎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縣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語譯】有個家境貧困的楚國人,讀(淮南方)這本書時得知:螳螂伺機捕蟬時,身上蓋著的葉子,可以用來隱藏形體。於是到樹底下,抬起頭要摘取這種葉子。看到有隻螳螂蓋著葉子,伺機要捕蟬,過去摘那片葉子。一不小心,葉子掉落到樹底下。因為樹底下有先前的落葉,沒有辦法加以辨識,於是掃了好幾斗的葉子回家。楚人一片又換一片的用樹葉遮掩自己,一次又再一次的問妻子:「妳看得見我嗎?」子最初一直都回答說:「看得見。」。就這樣問了一整天,妻子終於被煩到受不了,就騙他說:「看不見了!」楚人暗自裡非常高興。楚人帶著那片葉子到市集裡,當著人家的眼前,拿取他人的物品,於是被綁著送去見縣官。縣官要審訊犯人的說詞,於是楚人將整件事從頭到尾說個明白。縣官聽完後哈哈大笑,把他放了而沒有定他的罪。(出自笑林、楚人隱形)
16. 根據上文, 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楚人異想天開學螳螂隱形,在當面行竊時卻因學藝不精而被捕
(B)縣官因楚人罪甚輕,又同情他被妻子所騙,故大笑而網開一面
(C)樹下落葉太多,楚人找不到正確的螳螂樹葉,遂導致失手被捕
(D)楚人言行荒唐無聊,妻子不堪其擾,隨口敷衍,他卻信以為真
【答  案】D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從「經日乃厭倦不堪,紿云:『不見。』」可知
17. 根據上文, 下列文句「」中字音、字義不正確的選項是:
(A)紿云不見/ 「紿」音「ㄉ ㄞ ˋ 」, 欺騙之意
(B)齎葉入市/ 「齎」音「ㄓ ㄞ 」, 即「摘」之意
(C)吏遂縛詣縣/ 「詣」音「ㄧ ˋ 」, 「到、往」之意
(D)一一以葉自鄣/ 「鄣」音「ㄓ ㄤ ˋ 」__________, 障蔽、遮掩之意
【答  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齎」音ㄐㄧ,拿﹑持。

二、多選題(21分)
說明:第18至第24題,每題各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出正確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3分,各選項獨立計分,每答對一個選項,可得0.6分,每答錯一個選項,倒扣0.6分,完全答對得3分,整題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在備答選項以外之區域劃記,一律倒扣0.6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
18. 下列各組文句中,「」內的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諫逐客書〉: 不問可否, 不論「曲」直/《典論. 論文》:「曲」度雖均,節奏同檢
(B)〈登樓賦〉: 情眷眷而懷「歸」兮, 孰憂思之可任/〈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 田園將蕪胡不「歸」
(C)《孟子. 滕文公上》: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 莫之或欺/ 〈赤壁賦〉: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D)《荀子. 勸學》: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絕江河/ 《後漢書. 黨錮列傳序》:王道陵缺, 而猶「假」仁以效己, 憑義以濟功
(E)《莊子.天運》: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始得西山宴遊記〉: 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答  案】BDE
【測驗目標】字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彎曲/歌曲(B)回家(C)前往/享受(D)借(E)遊玩。
19. 「文學作品是不能離開現實的,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莫不含有一種現實的因素。如果我們自承是時代的兒女,便應勇敢的接受他給予我們的使命,記錄這時代的動態,使文學作品在藝術的價值之外,更富有歷史意義、時代精神。」( 改寫自張秀亞《作品與時代》代序)
下引文字符合上文作者所說「富有歷史意義、時代精神」的選項是:
(A)戰爭坐在此哭誰/ 它的笑聲 曾使七萬個靈魂陷落在比睡眠還深的地帶
(B)梅雪都回到冬天去了/ 千山外, 一輪斜月孤明/ 誰是相識而猶未誕生的那再來的人呢?
(C)你的淚, 化作潮聲。你把我化入你的淚中/ 波浪中, 你的眼眸跳動著我的青春, 我的暮年
(D)宣統那年的風吹著/ 吹著那串紅玉米/ … … 好像整個北方/ 整個北方的憂鬱/ 都掛在那兒
(E)就讓那嬰兒 像流星那麼/ 胎殞罷 別惦著姓氏 與乎存嗣/ 反正 大荒年之後 還要談戰爭/ 我不如仍去當傭兵( 我不如仍去當傭兵) / 我曾夫過父過 也幾乎走到過
【答  案】ADE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出自羅門〈麥堅利堡〉(B)出自周夢蝶〈囚〉(C)出自敻虹〈海誓〉(D)出自瘂弦〈紅玉米〉 (E)出自鄭愁予〈旅程〉 (A)中的「戰爭」、(D)中的「宣統」、(E)中的「戰爭」都是具有時代與現實暗示的關鍵詞。
20. 春天本是鳥語花香, 大地充滿蓬勃、熱鬧生機的季節, 但是《寂靜的春天》一書作者卻有意以對比的死寂、靜默為書命名,為的是警告人類勿濫用化學殺蟲劑危害地球自然環境。下列書籍的命名方式,同樣是刻意運用此種以相反情境作對比的選項是:
(A)《窮得只剩下錢》 (B)《百年來的孤寂》
(C)《過於喧囂的孤獨》 (D)《世界又平又熱又擠》
(E)《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答  案】ACE
【測驗目標】修辭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窮」與「只剩下錢」 (B)「喧囂」與「孤獨」 (E)「不可承受」與「輕」。
21. 好的翻譯不應只是直接的語譯, 而宜兼顧意義的正確與意境的掌握, 同時可以呼應原文的優美。依此標準, 以下〈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 一碧萬頃; 沙鷗翔集, 錦鱗游泳, 岸芷汀蘭, 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 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的翻譯,正確的選項是:
「至於春氣和暢、陽光明媚的日子,
(A)湖面波平浪靜,山色相互輝映,一片碧綠,廣闊無邊;
(B)沙洲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止息,美麗的魚兒悠然的游來游去;
(C)湖岸的芷草,沙洲的蘭花,洋溢著青春的色彩。
(D)而有時瀰漫的霧氣全部消散,皎潔的月光流瀉千里,
(E)隨波浮動的月光,彷彿是閃耀的黃金,靜靜倒映的月影,就像是沉落的璧玉,
漁人的歌聲彼此唱和, 這種快樂真是無窮無盡! 」
【答  案】BDE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應語譯為「藍天與湖水相互輝映,一片廣闊的碧綠」,「上下天光」是指湖光與天光。有「山色」一詞是不恰當的(C) 應語譯為「岸邊、沙洲上的白芷和汀蘭,香氣濃烈而花葉茂盛。」「郁郁青青」是指「香氣馥烈,枝葉茂盛」。有「
青春」一詞是不恰當的。
22. 關於下引文字, 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初,買臣免,待詔,常從會稽守邸者寄居飯食。拜為太守,買臣衣故衣,懷其印綬,步歸郡邸。直上計〔古代地方官向朝廷上報境內戶口、賦稅、盜賊、獄訟等文書,以供考績, 謂之上計〕時,會稽吏方相與羣飲,不視買臣。買臣入室中, 守邸與共食,食且飽,少見〔見, 顯示〕其綬。守邸怪之,前引其綬, 視其印, 會稽太守章也。守邸驚,出語上計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誕耳!」守邸曰:「試來視之。」其故人素輕買臣者入內視之,還走,疾呼曰:「實然!」坐中驚駭,白守丞,相推排陳列中庭拜謁。買臣徐出戶。有頃,長安廄吏乘駟馬車來迎,買臣遂乘傳去。(《漢書. 朱買臣傳》)
(A)朱買臣「衣故衣, 懷其印綬, 步歸郡邸」,乃是為了表現廉潔的形象
(B)朱買臣步行回郡邸時,會稽官吏「不視買臣」,是因為官吏忙於應酬, 無暇理會他
(C)官吏「大呼曰:『妄誕耳! 』」是因為他們直覺地認為朱買臣並沒有官拜太守的能耐
(D)朱買臣後來「徐出戶」,顯示他刻意要讓那些有眼不識泰山的人延長拜謁及困窘的時間
(E)朱買臣「少見其綬」的舉動,顯示出他十分在意他人的觀感,內心亟欲人知他已非昔日吳下阿蒙
【語  譯】起初,朱買臣被免了職務,正等待著皇帝重新任命,常常就在會稽郡邸的守邸人那裡借住吃飯。後來朝廷授與買臣會稽郡太守官職,於是他穿上被免職時的衣服,懷中藏著繫著綬帶的官印,步行回到郡邸。正好遇到上計時,會稽郡辦上計的官吏正一起聚著飲酒,對買臣都不屑看上一眼。買臣走進內房,守邸人就和他一道吃飯。 吃到快飽的時候,買臣稍微露出那繫著官印的綬帶,守邸人覺得那東西很奇怪,就上前拿著那綬帶,端詳著那方印章,正是會稽太守的官印。守邸人吃了驚,走出屋外告訴了上計掾吏。掾吏們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真是胡說!」守邸人說:「你們試把它拿來看看吧。」那位平素輕視買臣的朋友走進室內看了官印,嚇得回頭就跑,高聲嚷道:「的確如此!」在座的人(這才)驚慌害怕起來。趕快告訴守丞,彼此互相推擠排列等待在中庭等著拜謁買臣。買臣慢慢地出來。一會兒,長安管馬房的官員帶一車四馬來迎接他,買臣於是乘坐傳車驛馬兒去。
【答  案】CDE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是故意的,並非廉潔(B)非忙於應酬,是因為朱買臣穿上過去罷免時的衣服。
23. 下列詩句均是文學史上名家詩篇的名句摘錄,請仔細閱讀,並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甲、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乙、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丙、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丁、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庚、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A)乙戊己都是宋詩 (B)甲戊己原詩皆為絕句
(C)乙丁庚都是對仗的詩句 (D)其中有三項是杜甫的名句
(E)甲丙庚都是李白的作品
【答  案】BCD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與文化知識的能力
【試題解析】
甲詩:出自李商隱〈登樂遊原〉。原詩作:「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語譯:「傍晚的時候因為心中覺得不愉快,於是就駕著馬車到樂遊原去散心。看到即將落下的夕陽晚霞是那麼的美麗,可惜時間已近黃昏,再過不久就要消失了!」這是一首五絕。
乙:出自杜甫〈春望〉。原詩作:「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語譯:「國家滅亡了,只有那山河依然存在;春天已經到來了,可是在長安城裡,花草樹木仍不解人間愁苦,依舊開得很茂盛。我真是太感懷時事、怨恨離別了,連看到盛開的花兒都會忍不住掉眼淚,聽到鳥兒的鳴唱都不禁感到黯然神傷。戰火已延續了三月,還是無法停止;我的家人至今生死未卜,在這個時候,如果能收到一封家書,真的可以抵上萬金啊!我頭上的白髮已經愈抓愈少,都快要插不上髮簪了。」這是一首五律。
丙:出自李白〈月下獨酌〉。原詩作:「花間一壼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語譯:「在花叢中拿著一壺酒,只有我一個人獨飲,旁邊沒有陪伴的人,我只好舉杯來邀請天上的明月,對著自己的影子,看起來好像變成了三人共飲。但是月亮不懂喝酒的情趣,而影子也只能寂寞地跟隨在我身旁;在這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我只好把月亮和影子當作伴侶了,應趁著春宵良辰,及時行樂。我唱起歌來,明月在天上徘徊;我跳起舞來,地上的影子也婆娑搖動清醒之時,咱們三人儘管作樂尋歡;醉了之後,免不了要各自離散。月呀,願和您永結為忘情之友, 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也不分離。」這是一首五言古詩。
丁:出自杜甫〈客至〉。原詩作:「舍 南 舍 北 皆 春 水,但 見 群 鷗 日 日 來。花 徑 不 曾 緣 客 掃 ,蓬 門 今 始 為 君 開 。盤 飧 市 遠 無 兼 味 ,  樽 酒 家 貧 只 舊 醅 。肯 與 鄰 翁 相 對 飲 ?隔 籬 呼 取 盡 餘 杯 。」語譯:「草堂的南北漲滿了春水,只見鷗群日日結隊飛來。我不曾為客掃過花徑,這柴門今天才為您打開。離市集太遠盤中沒好肴菜,家裡只有陳年酒招待。若肯邀請鄰翁一同對飲,隔著籬笆呼喚來喝把酒喝光吧!」這是一首七律。
戊:出自朱熹《觀書有感》。原詩作:「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譯:「這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好像打開鏡匣中的鏡子,在鏡子中可以明顯地映照出天色和浮雲的移動。如果問它怎麼這樣地清澈?因為有源頭的水不斷地注入所致。」這是一首七絕。
己:出自蘇軾〈題西林壁〉。原詩作:「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語譯:「從正面看去,廬山是橫亙的山嶺;側面看來則是高峰聳立。山的遠近高低,隨著看的位置而有所不同。我不曉得廬山真正的樣子,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當中。」這是一首七絕。
庚:出自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原詩作:「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語譯:「在劍南忽然聽到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聽到時悲喜交集,眼淚沾滿了衣裳。回頭看看妻子兒女,憂愁已不知去向。胡亂收拾詩書,我高興得快要發狂!白天我要開懷痛飲,放聲縱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啟程還鄉。馬上就從巴峽穿過了巫峽,很快便到了襄陽,旋即又奔向洛陽」。這是一首七律。
24. 下列有關經典或文學常識的敘述, 正確的選項是:
(A)《詩經》從性質上分, 有風、雅、頌三類; 從作法上分, 有賦、比、興三種;合稱「六義」
(B)漢代的詩有樂府和古詩,二者原本都配樂可歌,後來與音樂的關係疏離,變成單純創作、閱讀的作品
(C)《春秋》編年紀事,《左傳》亦編年紀事,《史記》為紀傳體, 《漢書》亦紀傳體, 後代正史都用紀傳體
(D)「志怪」為魏晉六朝小說的重要特徵, 至後代猶有繼承者, 如《聊齋誌異》即其中非常著名的代表作
(E)《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談舉止的重要著作,展現孔子的思想、情懷、人生態度及其與學生的互動情形。漢代獨尊儒術,《論語》被尊為經典,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答  案】ACD
【測驗目標】重要國學與文化常識
【試題解析】(B)古詩原本就不可配樂而歌 (E)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為宋朱熹所取,非漢代所列

第貳部分: 非選擇題( 佔4 5 分)
說明:本大題共有二題,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並標明題號。
一、簡答(9 分)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 」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 」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 曰:「諾! 」左右以君賤之也, 食以草具。居有頃, 倚柱彈其劍, 歌曰:「長鋏歸來乎! 食無魚! 」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 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 出無車! 」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 」後有頃, 復彈其劍鋏, 歌曰:「長鋏歸來乎! 無以為家! 」左右皆惡之, 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 」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 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 《戰國策. 齊策》)
上列引文是大家熟悉的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其中三處畫線部分,分別表現了孟嘗君、左右之人、馮諼的心態。請閱讀全文,仔細推敲,分別說明三者的心態。
〔注意:請標號分項說明。〕
【寫作提示】
1. 孟嘗君:孟嘗君之笑是一種無奈,也帶有一種輕蔑,因為馮諼既然主動寄食門下,本該有為主人策劃計謀、奔走效力的才能,但介紹人卻說他無好無能,如此憑空無端之舉,自然令田文覺得不可思議,不過田文後來還是收留他了,當然也表現他大肚能容之修養。
2. 左右:馮諼寄食田文門下,不見建樹,倒見到其予取予求,如此得寸進尺、不知分寸的態度,自令左右之人鄙夷之。
3. 馮諼:馮諼在田文門下,雖然至此仍未見表現,但他卻敢開口要求,可見其自有其自信之處,自稱「孟嘗君客我!」可見其炫耀自得的心態。

二、作文(36 分)
生活裡充滿了令人迷惑的人、事、現象… …,孔子四十而不惑,那真是大智慧、大人格! 平凡的我們是不可能的, 但也無妨「雖不能至, 心嚮往之」。請以「惑」為題,寫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議論、敘事、抒情皆可,文長不限。
【寫作提示】
這是一字題的作文題目,以「惑」為詞當然也不少,如迷惑、誘惑、媚惑、蠱惑等,然而就其引導文字看來,實應著眼於「迷惑」、「困惑」、「疑惑」的概念。在成長過程中,迷惑似乎就與我們的緊緊相依,尤其對十七八歲的孩子而言,他們曾經歷過對生命價值、是非正義等迷惑,屈原就因心中有百般迷惑所以才會對天發出那172問,孔子因愛徒冉伯牛之死,大嘆「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困惑,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勢必會遇到許多疑惑,而疑惑也代表著自己正在尋找方向,因為這些疑惑能促使自己思考,找到正確的方向。人生充滿困惑,自己要勇敢面對,不能老是依靠父母或師長解決。所以如何解惑也是敘述的另一個重點,如此又能接近「孔子四十而不惑」的境界。
考生對一字立題的作文向來就比較恐懼,因為範圍太大,一時間容易摸不著頭緒,而「惑」這個題目又很抽象,然而抽象的題目就是要具體處理,而具體之道就是先抓住立意核心(也就是寬題窄作的方式),而後舉例說明,如此延伸擴寫,前後呼應,自有方向脈絡可循。千萬不可通篇只寫自己內心獨白,如此就無法提升層次。

九十九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

九十九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

國文考科試題分析〈參考蕭新玉老師〉
【總體分析】
指定科目考試國文科乃針對大學選才取向需要具備特定或特殊語文學習成就和潛能之校系而設計。大考中心所擬定的「指定科目考試國文科測驗目標」,共有五大項二十一小項。首先先以表格的方式對照本次試題與測驗目標的相對性:
一、語言文字之理解與分析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1-1 能理解、辨析古今語法、語義等之特徵與差異 3,4,5,11,22
1-2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中關鍵文句之意涵 6,7,23
1-3 能理解、辨析、評判作者之論點與作品之旨意 6,7,8,9,10,12,13,14,15,16,17,18,19,20,24
1-4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主題與支持性細節之對應關係 10,12,13,14,15,16,17,18,21
1-5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之形式結構與意義內涵之對應關係 3,5,10,12,14,15,23
二、語文資訊之評判與應用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2-1 能結合生活經驗或相關知識,評判作者觀點與作品的內涵 3,6,8,11,13,14,15,16,18,19,20,24
2-2 能評判不同媒材中應用性文字之精確度與合宜性
2-3 能運用各種媒材與相關資料,適切而有效的輔助閱讀與寫作 非選擇題一、二
2-4 能因應不同目的與作品性質,建構出適切的閱讀、寫作策略及內涵 非選擇題一、二
2-5 能透過閱讀與寫作歷程,發展出分類原則,系統性組織、建構語文資訊 非選擇題一、二
三、文學之想像與鑑賞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3-1 能鑑賞文學性作品之優劣,並發揮創造性之想像,豐富心靈視野 10,12,14,15,18
3-2 能透過作品之意象、情節等構成要素以及象徵、隱喻等文學筆法,體會其言外之意,並品評其審美價值 10,14,15,18,非選擇題一
3-3 能鑑賞古今不同文體之文體特徵與文學風格 21
3-4 能鑑賞、比較相同或不同作家、作品之特色與風格 21
3-5 能感知、體悟文學史上文學體式、重要流派之發展、流變及其對現代之影響 非選擇題一
四、文化之體悟與創造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4-1 能體悟重要學術思想之內涵與影響 8
4-2 能體悟中國文化史之發展、流變及其對現代之影響,並具文化創發之能力 非選擇題一
4-3 能適切連結、體悟、建構科技與人文、知識與價值、傳統與現代之關係
五、語文內涵與生命經驗之思考與統貫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5-1 將相關知識與生活經驗一併帶至閱讀與寫作行為中,以提昇閱讀與寫作進境 非選擇題一、二
5-2 能透過閱讀與寫作經驗,思考、體會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人所共同關心的問題 非選擇題一、二
5-3 能將古今語文內涵與自我生命經驗兩相融攝,適切結合知識與生活、學理與實用、理性與感性,形塑自我的人格生命 非選擇題二
不過若依此分析,實在令人有摸不著頭緒的感覺。為了配合實際需要,也為了便於參考,以下將「測驗目標」,改用大家所熟悉的用語,將測驗內容和命題取材二方面的分布情況,列表於後:
一、測驗內容分布(內容複雜的題目橫跨二類或三類以上)
類別 題號
字音 1
字形 2
詞義 3,4
文意、句意 5,6,8
篇旨
語法 22
修辭
應用文(題辭、對聯、書信用語) 11
閱讀理解 文言 5,8,9,10,16,17,20,21,23,24
白話 3,6,7,12,13,14,15,18,19,非選擇題一
文化知識 6,8,11,非選擇題一
學術思想 8
寫作 非選擇題一、二
二、命題取材分布
類別 題號
文言散文 4,8,9,16,17,20,22,23,24
古典詩詞曲 5,10,21
古典小說 4,24
古典戲曲
中國文化教材 8,23
應用文 11,
現代散文、現代詩 3,6,7,12,13,18,19
翻譯小說 14,15

此外,以下將就本次試題做細部分析:
1. 就文言和白話的比例而言,今年呈現的是29:26,比例大致均衡。
2. 能符合指考的測驗目標,除基本題型外,測驗題部分,偏重閱讀理解,約佔四十五分。但缺少修辭、文章章旨等相關試題。
3. 就試題的難度易而言,本次試題應屬於中間偏難。但具鑑別度。
4. 在出題方向上,側重核心課文,四十篇文言選文中,有廿三篇入題,包括〈師說〉、〈始得西山宴遊記〉、〈醉翁亭記〉、〈台灣通史序〉、〈指喻〉、〈左忠毅公逸事〉、〈燭之武退秦師〉、〈晚遊六橋待月記〉、〈項脊軒志〉、〈岳陽樓記〉、〈勞山道士〉、〈赤壁賦〉、〈訓儉示康〉、〈諫逐客書〉、〈過秦論〉、〈桃花源記〉、〈出師表〉、〈北投硫穴記〉、〈典論論文〉、〈虯髯客傳〉、〈鴻門宴〉、〈馮諼客孟嘗君〉、〈上樞密韓太尉書〉,可見命題者能回歸九五課綱精神。其中單選2分、多重12分,幾佔整份試題的四分之一。
5. 韻文的部分側種詞曲,分別是第5、10、21題,現代詩有一題,近體詩則考杜甫的詩學主張,如第6題。
6. 白話選材也十分豐富,古今中外作家都有文本入題,包括紀昀、王世貞、朱自清、郭強生、琦君、陳列、向陽、林文月、簡媜、齊邦媛、黃仁宇、蔣勳、詹姆斯.喬伊斯,甚至出現大陸小說家史鐵生的作品,多樣的選材,挑戰學生的閱讀功力。
7. 文學評論與分析鑑賞也成為本次試題中成為熱門考點,包括第6、7、10、12、14、15題,還有非選擇題第一題,這麼多的分量也是歷來試題中少見的現象。
8. 第16、17題題組,是從文言筆記中取材,既考學生的閱讀能力、物理常識,也考學生辨識圖像的能力,是一種別出心裁的命題方式。
9. 非選擇題的配分,今年與去年不同,非選第1題由去年簡答9分增加為文章解讀18分,作文則由去年36分降為27分。
10. 往年在非選擇題的第一題多以四十篇選文來命題,如96年李斯〈諫逐客書〉、97年《史記.項羽本記》、98年《戰國策.齊策.馮諼客孟嘗君》,今年則改以白話文〈關於屈原的最後一天〉來檢測學生解讀與分析的能力,並須結合四十篇選文中的〈漁父〉,命題用心,頗具巧思。
11. 本次的長篇作文以「應變」為題,在內容上與98年學測的「逆境」一題似乎有重疊之處,因為當年的考題也是要考生自述自己曾經遭遇到什麼樣的逆境、如何面對逆境,克服逆境,所以學生若作過相關練習,應該就能駕輕就熟。

然若就這份試題未臻理想之處,或可有以下的情況再加以審慎思量:
1. 第12題:備選答案(B)以車夫一個晚上的載客經歷為故事主線,敘述不夠精準、周全。
2. 第19題:題目第二段第二行「可是就從來沒有人敢在他面前那怕是提到其中的一丁點!」文句不太通順。建議日後對於選材宜適度改寫。
3. 第20題:該文旨在強調待月,作者並未直接描寫月景,乃虛筆描寫。所以題幹敘述宜更精確。
4. 第21題:題幹上「明顯」一詞,用語上不夠清晰,會造成認知上的分歧。備選答案(C) 中「四周不盡山, 一望無窮水」亦口語,建議取更典雅的散曲,使本色派與典雅派區分「明顯」。

結語
從本次試題看來,多元閱讀的教學已是必然趨勢,因為中外古今之作都可能入題,而鑑賞分析能力的培養也是日後老師在教學上可以發揮的觸角,學生應多聆聽老師分析欣賞文本,充實自己在這方面的涵養。
不過,是否多元閱讀就一定能讓自己作答精準無誤呢?個人認為,作答技巧的訓練也是很重要的,如第6題,若你對杜甫詩學主張不甚清楚的情況下,也可以看出(C)(D)意思相近,而「自從建安來, 綺麗不足珍」與「不卑視齊、梁」的矛盾性;第9題也可以透過選項敘述去過濾文本所提供的線索;畢竟對選項敘述的辨識還是要縝密思索,否則像第7題的(A)、第13題(A)都是有誘答性的。
四十篇選文,在此次試題中可說是被命題老師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多重選擇題,這個部份原本就是學生最能掌握的部分,學生更應正視這樣的命題趨勢,千萬不可捨近求遠。
指考非選擇的配分向來就有9與36、18與27兩種情況,學生在應考時依然得注意配分比重、投資報酬率的問題,調整應答的時間與心力。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九十九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試題國文考科
第壹部分: 選擇題( 佔5 5 分)
一、單選題( 3 4 分)
說明:第1至第17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2分,答錯或劃記多於一個選項者倒扣2/3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
1. 下列各組「」內的字, 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甲、因「噎」廢食/ 抒發胸「臆」 乙、「踔」厲風發/ 精雕細「琢」
丙、「惴」惴不安/ 意興「遄」飛 丁、太陽「熾」熱/ 旗「幟」鮮明
戊、桎「梏」心靈/ 「痼」疾難癒 己、不「屑」一顧/ 剝「削」勞工
(A)甲己 (B)乙戊 (C)甲丁戊 (D)乙丙己
【答  案】B
【測驗目標】字音的辨識與運用能力
【試題解析】(甲)ㄧㄝ/ㄧˋ(乙)ㄓㄨㄛˊ(丙)ㄓㄨㄟˋ/ㄔㄨㄢˊ(丁)ㄔˋ/ㄓˋ(戊)ㄍㄨˋ (己) ㄒㄧㄝˋ/ㄒㄩㄝˋ
2. 下列文句, 用字完全正確的選項是:
(A)她似乎很體諒我思母之情,絮絮叼叼地和我談著母親的近況
(B)翡冷翠稱為文藝復興搖籃之地,即因這個地方人文繪萃,人才輩出
(C)蟬聲在最高漲的音符處突地夏然而止,像一篇錦繡文章被猛然撕裂
(D)中央山脈的中段在似近又遠的東方,從北到南一線綿亙,蜿蜒著起起伏伏
【答  案】D
【測驗目標】字形的辨識與運用能力
【試題解析】(A) 出自琦君〈髻〉。叼->叨(B) 出自林文月〈翡冷翠在下雨〉。繪->薈(C) 出自簡媜〈夏之絕句〉。夏->戛(D) 出自陳列〈玉山去來〉。
3. 閱讀下文, 推斷□ 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地壇的古園彷彿就是為了等我,而□ □ □ □ 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腳。四百多年裡,它一
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 □ 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
又散落了□ □ □ □,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史鐵生〈我與地壇〉)
(A)歷盡滄桑/ 粉飾/紙醉金迷 (B) 披星戴月/ 粉飾/ 玉砌雕欄
(C)歷盡滄桑/ 淡褪/玉砌雕欄 (D) 披星戴月/ 淡褪/ 紙醉金迷
【答  案】C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與詞義的辨識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選項中的詞義分別是──歷盡滄桑:比喻經歷無數事故與變化。粉飾:敷粉妝飾。紙醉金迷:比喻奢侈浮華的享樂生活。披星戴月:形容早出晚歸,旅途勞累。玉砌雕欄:玉石的臺階,刻鏤華麗的欄杆。「古園」不會移動,所以「披星戴月」一詞不妥;「□ □ 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一句為呼應前一句中的「剝蝕」、後一句中的「坍圮」,所以應用「淡褪」。
4. 下列各組「」內的字,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
(B)「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綱舉「目」張,百事俱作
(D)近拇之「指」,皆為之痛/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
【答  案】B
【測驗目標】字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並列/牙齒(B)心靈(C)眼睛/細目(D)手指/用手指示
5. 下列是一段宋詞,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凝眸。悔上層樓。謾惹起、新愁壓舊愁。
甲、料到伊行,時時開看,一看一回和淚收,
乙、重重封卷,
丙、密寄書郵,
丁、向彩箋寫遍,相思字了,
須知道,這般病染,兩處心頭。( 蘇軾〈沁園春〉)
(A)丙甲丁乙 (B)丙乙丁甲 (C)丁甲乙丙 (D)丁乙丙甲
【答  案】D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語譯:「我目不轉睛的看,後悔走上這層層樓台。隨意惹起心中愁緒,以致新愁比舊愁還多。在彩色的書信上寫滿了相思二字,而後重重彌封,再秘密投寄,料想信件到她那兒時,她一定經常都打開來看,每看一回就哭一回,你要知道,這樣的相思病,是兩邊心上都有。」就動作而言,乙在丙前,而丁又在乙丙前,故選(D)。
6. 閱讀下文,並依前後文意的連貫關係,選出下列填入文字的選項,何者錯誤?
唐代古文雖一直以復古為通變, (甲) ,而且「奇變不窮」。杜甫並不卑視齊、
梁, 而是主張「 (乙) 」; 又頗用心在新興的律詩上, 他要「 (丙) 」, 並且自許「 (丁) 」。( 朱自清《詩言志辨》)
(A)甲可填入「詩卻從杜甫起多逕趨新變」
(B)乙可填入「自從建安來, 綺麗不足珍」
(C)丙可填入「遣辭必中律」
(D)丁可填入「晚節漸於詩律細」
【答  案】B
【測驗目標】國學常識及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自從建安來, 綺麗不足珍」出自李白〈古風〉,語譯:「自從漢獻帝建安以來,詞藻華美不值得珍視。」此語與「不卑視齊、梁」是矛盾的。而「遣辭必中律」、「晚節漸於詩律細」則分別出自杜甫的〈橋陵詩三十韻〉與〈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可見杜甫非常注重詩的格律。
7. 閱讀下文, 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暢銷驚悚小說作家引起像丹‧布朗《達文西密碼》這麼大的爭議,並非第一次。
麥克‧克萊頓的《旭日東昇》曾讓《紐約時報》的周日書評罕見地找來兩位評
論家代表正反兩方意見,用兩全版討論了這部以1990年代日本跨國企業為題材
的小說,是否會挑起仇日情結?丹‧布朗深得麥克‧克萊頓的真傳,明白真正的驚悚絕不能只是紙上談兵,一定得讓故事中的爆點延燒到真實世界,足以讓讀者懷疑自己所存在的世界,震撼了既有的規則與想像,那才是真驚悚!( 改
寫自郭強生〈驚悚與懸疑之外──揭開丹‧布朗的文字謎團〉)
(A)麥克‧克萊頓的《旭日東昇》是《紐約時報》的周日書評
(B)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動搖了讀者原來所相信的世界
(C)《達文西密碼》與《旭日東昇》皆以美國的仇日情結為故事素材
(D)驚悚小說真正令人驚悚之處,是讓讀者發覺所生活的世界不存在
【答  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書評」是指評論或介紹書籍的文章。麥克‧克萊頓的《旭日東昇》曾被《紐約時報》列為周日書評的題材(C)《達文西密碼》與《旭日東昇》都未以美國的仇日情結為故事素材(D)文中說:「真正的驚悚,───足以讓讀者懷疑自己所存在的世界,震撼了既有的規則與想像」此意為動搖了讀者原來所相信的世界,而非讓讀者發覺所生活的世界不存在
8. 閱讀下列先秦諸子對於「聖人」的描述,推斷甲、乙、丙、丁依序應為哪一家所提出?
甲、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乙、聖人之治民也,法與時移而禁與能變。
丙、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
丁、聖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於後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
(A)道家/法家/儒家/墨家 (B)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C)道家/墨家/法家/儒家 (D)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答  案】A
【測驗目標】重要國學與文化常識
【試題解析】
(A)出自《老子》第四十七章。語譯:「聖人不待踐行就能有所自知,不待實察就已能明澈,不必有許多的作為就能坐收事成。」「不為」是判斷關鍵詞。
(B)出自《韓非子.心度》。語譯:「所以聖人治理民眾,法制與時代同步發展,禁令和才能同步變更。」「法與時移」是判斷關鍵詞。
(C)出自《荀子‧性惡》。語譯:「聖人不斷累積思慮,透過人為努力,而制定禮義法度。」「習偽故」「生禮義」是判斷關鍵詞。
(D)出自《墨子‧尚同》。語譯:「聖人之所以能把事情辦成功、名垂後世,沒有別的原因,只是能夠以尚同的原則來行使政事。」「尚同」是判斷關鍵詞。
9. 閱讀下文,推斷「江右貴人」詩不再清淡、「小民傭酒館者」不復能歌〈渭城〉的原因為何?
昔人夜聞歌〈渭城〉甚佳,質明跡之,乃一小民傭酒館者,損百緡予使鬻酒,
久之不復能歌〈渭城〉矣。近一江右貴人,彊仕之始,詩頗清淡,既涉貴顯,
雖篇什日繁,而惡道坌出。人怪其故,予曰: 「此不能歌〈渭城〉也。」( 王
世貞《藝苑卮言》)
(A)心隨境遇而異 (B)學習不得要領 質明: 天大亮。彊仕: 40 歲。坌出: 叢出。
(C)未獲知音賞識 (D)浮誇而無實學
【答  案】A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語譯:從前的人夜晚聽到有人唱〈渭城曲〉,都覺得唱得很好,即使是天亮了,都還能感受的樂曲的韻味無窮,這是一個受雇於酒館的小老百姓唱的,後來我花了上百個錢讓他賣酒,久了,他也不能再像以前把〈渭城曲〉唱得那麼好。最近有一個江南的顯貴人士,在他四十歲時,他的詩風淡雅,等到他地位顯貴後,雖然作品越來越多,但詩作弊端也紛紛出現。人們覺得很奇怪,我說:「這就是無法將〈渭城曲〉唱好的原因了。」
10. 閱讀下列宋詞,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
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賸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晏幾道〈鷓鴣天〉)
(A)上片表達昔日舞榭歌臺俱已成空的哀嘆 釭: 燈。
(B)下片感慨離別後無緣再見,相逢只能在夢中
(C)上片藉舞跳到月落、歌唱到風歇,極寫縱情綺筵的歡愉
(D)下片以燈火在夜中燃燒為喻,描述相思之苦夜夜在內心煎熬
【答  案】C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與鑑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語譯:「你穿起彩衣,深情地捧起玉杯,想當年即使已經喝醉,臉頰燒紅,你也是甘願的。連月兒也被你的舞姿吸引到楊柳樓中,歌聲則透過桃花扇底,散入風裏。 自從你我分別後,就一心盼望能再相見。好幾次在夢境裡我和你同在一起。今夜我舉起銀製的燈盞照了又照,就只怕這是夢中相逢罷了。」(A)上片表達昔日舞榭歌臺的歡樂(B)下片表達重逢時如在夢中的感受(D)下片作者以燈火來確認此次的重逢
11. 韓愈年幼而孤,由長兄、長嫂撫養成人,因此與姪韓老成情如兄弟。貞元十九年,韓老成過世,韓愈撰〈祭十二郎文〉悼之;若韓愈要為韓老成另撰一幅輓聯,最恰當的選項是:
(A)梓里共瞻師道立,我徒悵望哲人萎
(B)手足悲值風雨夕,國家憂慟脊令原
(C)回首前塵忝居父執,傷心舊夢敬輓幽魂
(D)當年硯共芸窗冰雪聰明推第一,此日歸真返璞精魂縹緲欲招三
【答  案】C
【測驗目標】應用文的知識與運用能力
【試題解析】韓愈和韓老成雖情同手足,但實為叔侄關係。(A)由「師道」一詞判讀為哀輓老師。(按:「梓里」是故鄉之意。)(B)由「手足」一詞判讀為哀輓兄弟。(按:「脊令」是一種水鳥。飛翔時相互共鳴、共擺尾。當脊令失去居處而棲止於高原,便鳴叫尋其同類。「脊令在原」比喻兄弟有急難。)(C)「父執」一詞泛指年齡相當於父親這一輩的人。故此聯應是長輩對晚輩的哀輓。(D) 由「硯共芸窗」一詞判讀為哀輓同學。(按:「芸窗」是書齋之意。)
12-13為題組
閱讀下列短文, 回答12-13題。
我教書多年,還存一點好奇心,每當我教到最後一堂課時,就會發問卷給學生:今年你最喜歡哪些詩和文? … … 幾乎有十一、二年,票選第一名的作品都是契可夫的「Mi s e ry」。
這篇小小說講一個駕馬車的老頭,獨生子死了,在大雪紛飛的冬夜到戲院門口載客。上車的客人都急著教他趕路,他卻嘟嘟噥噥訴說著兒子的死。於是,客人們就產生了六、七種不同的反應。大多數人都教他閉嘴,快趕路! 甚至有人用皮靴踢他、罵他糟老頭。另有一兩個旅客表示關心, 問了他兒子的情況,不過,他們仍然很快地忘記了有這麼回事。人總是那麼健忘,尤其是對別人的事。這故事很簡單, 敘述也沒什麼花俏之處,研究生們會這麼重視它,令我頗覺得欣慰。因為這個小小說完全講內心世界,呈現的是心境。老馬車夫在大雪中送完了客人,最後回到他簡陋的屋子,牽著馬入馬廄時,他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聽到我的話之後,還有一點同情的樣子。契可夫用他悲憫的眼睛,來看別人對他人悲傷的反應。(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
12. 依據上文, 推斷下列關於契可夫小說「Mi sery」的敘述, 正確的選項是:
(A)故事中出現的人物不超過五個
(B)以車夫一個晚上的載客經歷為故事主線
(C)採用倒敘手法,向前追溯歷次的載客經過
(D)車夫認為聆聽他說話,還有一點同情的,只剩紛飛的大雪
【答  案】B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與鑑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文中說「客人們就產生了六、七種不同的反應」所以出現的人物應不只五個。(C)採用順敘手法,描述車夫喪子載客的過程 (D)車夫認為聆聽他說話,還有一點同情的是「馬」。
13. 上文作者對學生喜歡「Mi s ery」而頗覺欣慰, 主因應是樂見:
(A)學生能仔細審視社會底層的貧窮
(B)學生能理解小說作者的悲憫情懷
(C)學生能被人與動物之間的情誼所感動
(D)學生能分析簡單而不花俏的敘事技巧
【答  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Mi s ery」有以下幾種意思:1. 痛苦、苦惱、苦難、不幸 2.常發牢騷的人 3. 窮困;悲慘的生活。作者認為契可夫在〈Mi s ery〉這篇小小說中用他悲憫的眼睛,來看別人對他人悲傷的反應,而這篇小說又是學生最喜歡的作品,顯然學生能體察到契可夫的用意。
14-15為題組
閱讀下列短文, 回答14-15題。
他站在門前的階梯上,伸手到褲子後口袋裡拿大門鑰匙。咦,不在這。在我脫下來的那件褲子裡。得去拿來。那衣櫥老是嘰嘎作響,不好去打擾她。剛才她翻身的時候, 睡得正香呢。他悄悄帶上大門,又拉緊一點,直到門底下的護皮輕輕覆住門檻,像一張柔軟的眼皮。看起來是關緊了。反正到我回來前沒關係吧。( 大衛‧洛吉《小說的五十堂課》節錄詹姆斯‧喬伊斯《尤里西斯》)
14. 下列關於上文情節的敘述, 正確的選項是:
(A)「他」關上門之後,才發現身上沒帶鑰匙
(B)「他」不確定鑰匙是在衣櫥裡還是在褲子口袋裡
(C)「他」因體貼「她」睡得正香,寧可不回房間拿鑰匙
(D)「他」擔心不鎖門會令「她」睡不安穩,還是決定拿鑰匙鎖上門
【答  案】C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他」悄悄帶上大門是在發現身上沒帶鑰匙後(B)「他」確定鑰匙是在衣櫥裡的褲子口袋裡(D)「他」擔心打開衣櫥會令「她」睡不安穩,所以決定不拿鑰匙來鎖門
15. 下列關於上文的分析,錯誤的選項是:
(A)全文以「第三人稱」( 他) 和「第一人稱」( 我) 的敘述觀點交錯進行
(B)全文由兩個動作( 門前摸褲袋、帶上大門) 及動作時的獨白所構成
(C)第一次的獨白是「他」的想法, 第二次的獨白是「作者」的想法
(D)文中的兩段獨白,是為了呈現故事人物腦海中的思緒活動
【答  案】C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與鑑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C)第一二次的獨白都是「他」的想法。
16-17為題組
閱讀下列短文, 回答16-17題。
滄州南一寺臨河幹,山門圮於河,二石獸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 沙性鬆浮,水不能沖石, 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數里外。( 紀昀〈河中石獸〉)
16. 下列四圖, 何者最接近「老河兵」對「河中石獸」移動原因的分析?
(A) (B)
(C) (D)
【答  案】A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語譯:滄州南邊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大門倒塌在河中,兩隻石獸也一起沉入河底。過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錢重修寺廟,也想尋找沉入水中的兩隻石獸,最後也沒有找到,以為它們順流而下了。搖著幾隻小船,拖著鐵耙,找了十多里也看不到石獸的蹤影。有一個講學的人在寺廟裏教書,聽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又硬又重,沙子的性質又鬆又輕,石頭埋在沙裏,越沉越深。沿著河尋找它們,不也荒唐嗎?」大家佩服他說得很有道理。一個老水手聽了這種說法,又笑著說:「只要石頭掉落入河裡,就應當從上游尋找它們。石頭的性質又硬又重,沙的性質又鬆又輕,水沖不走石頭,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衝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沖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頭必定掉在坑穴裏。像這樣衝擊,石頭再轉移。不停地轉移,於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尋找石頭,本來就荒唐;在原地尋找它們,豈不是更加荒唐嗎?」依照老水手的話,果然在幾里外的地方尋到了(石獸)。
17. 上述故事的主要寓意為何?
(A)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B)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C)研究學問不可草率從事,須有充分的準備
(D)研判事理宜盱衡諸種因素,勿以一二常情臆斷
【答  案】D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將講學家與老河兵的說法加以對照,可知老河兵對物理的認知才是正確的,且本文最後實有「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諸語,其意為「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個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麼可拘泥於一般事理主觀推斷呢?」可見本文的主旨與(D)相近。
二、多選題( 2 1 分)
說明:第18至第24題,每題各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出正確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3分,各選項獨立計分,每答對一個選項,可得0.6分,每答錯一個選項,倒扣0.6分,整題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在備答選項以外之區域劃記,一律倒扣0.6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
18. 閱讀右詩, 選出詮釋符合詩意的選項: 在時光與家事不斷的洗染下
您的頭髮從黑洗到白, 從白
又染成了灰, 一如錯落的蘆葦
髮浪一年一年逐漸後退
留下一道一道深陷的紋理
在您曾經舒坦飽滿的額上
我從那紋理中站立起來
從春到秋, 從玫瑰豔的清晨
到梅蕊香的黃昏──面對您的額紋
我讀不完大地的包容與隱忍
( 向陽〈額紋──給媽媽〉)
(A) 詩中描寫母親髮色的變化, 意謂母親
既為家庭付出,也隨著歲月年老
(B) 「髮浪一年一年逐漸後退」意謂母親
因年老而不再追逐流行,改留長髮
(C) 「我從那紋理中站立起來」意謂母親
的額紋令我驚覺歲月無情,不禁顫慄
(D)「讀不完大地的包容與隱忍」是以大地
承載萬物的宏博無私象徵母愛的偉大
(E) 詩中以「清晨的玫瑰」、「黃昏的梅
花」形容不同階段的母親,以「錯落
的蘆葦」形容頭髮
【答  案】ADE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B)「髮浪一年一年逐漸後退」意謂母親因年老與操勞而掉髮,所以髮際線越來越高 (C)「我從那紋理中站立起來」意謂母親以自己的青春換得作者的成長茁壯
19. 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嘉靖皇帝讀罷奏疏,其震怒的情狀自然可想而知。傳說他當時把奏摺往地上一摔,嘴裡喊叫:「抓住這個人,不要讓他跑了!」旁邊的宦官為了平息皇帝的怒氣,就不慌不忙地跪奏:「萬歲不必動怒。這個人向來就有痴名,聽說他已自知必死無疑,所以他在遞上奏本以前就買好一口棺材,召集家人訣別,僕從已經嚇得通通逃散。這個人是不會逃跑的。」嘉靖聽完,長嘆一聲,又從地上撿起奏本一讀再讀。
嘉靖沒有給予海瑞任何懲罰,但是把奏章留中不發。他不能忘記這一奏疏,其中有那麼多的事實無可迴避,可是就從來沒有人敢在他面前那怕是提到其中的一丁點!皇帝的情緒顯得很矛盾,他有時把海瑞比做古代的忠臣比干,有時又痛罵他為「那個痛罵我的畜物」。有時他責打宮女,宮女就會在背後偷偷的說:「他自己給海瑞罵了,就找咱們出氣!」(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海瑞— — 古代的模範官僚》)
(A)海瑞上奏疏前,群臣進言,大多迴避事實,多所顧忌
(B)海瑞上給嘉靖皇帝的奏疏言人所未敢言,卻直指事實
(C)摔奏摺、撿奏摺再三重讀的動作,刻畫嘉靖皇帝亟欲從奏疏中一一找出海
瑞罪狀的憤恨心理
(D)從嘉靖皇帝有時把海瑞比做忠臣比干,有時又痛罵他為「畜物」,可知海
瑞表裡不一,行事反覆
(E)從宮女背地裡說皇帝:「他自己給海瑞罵了,就找咱們出氣!」可知嘉靖皇帝對海瑞的指陳感到又羞又惱
【答  案】ABE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C)(D)均表現了嘉靖皇帝對海瑞直言的矛盾心理
20. 下列文句,敘述因月景而興發愉悅之情的選項是:
(A)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B)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C)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D)乃以箸擲月中。見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
(E)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
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答  案】ABC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
(A)出自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語譯:「月光照映下的夜景,尤其美得無法形容:那花朵的姿態、柳條的風情、山巒的面貌、水波的含意,都呈現著一種特別風趣韻味。」
(B)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語譯:「每到農曆十五的夜晚,明月照滿了半邊的牆,桂樹的影子錯落有致,風吹影動,輕盈可愛。」
(C)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語譯:「有時瀰漫湖面的煙霧完全散去,皎潔的月光照耀著千里,水面上浮動的月光像是跳躍的黃金,靜謐的月影,如同沈浸在水中的璧玉。漁夫們用歌聲互相唱和,真是快樂到極點!」
(D)出自《聊齋.勞山道士》。語譯:「於是道士把筷子丟向月亮。只見一個美人,從月光中走出來,開始不滿一尺,到達地面,竟與人同高。纖細的腰秀麗的頸子,翩翩地跳著霓裳舞。」此非月景的描摹,而是道士法術的呈現。
(E)出自蘇軾〈水調歌頭〉。語譯:「我舉起酒杯來,向那萬里無雲的天空癡問:「什麼時候才有明月呢?月宮裏今夜是那年那月呢?我想駕著長風飛到天上去,又怕那玉砌的高樓會讓我冷得受不了。」無愉悅之情。
21. 早期的散曲頗受北方民歌影響,文句直率質樸,以通俗化、口語化為特點。下列散曲,風格明顯符合上述特質的選項是:
(A)獨自走,踏成道,空走了千遭萬遭。肯不肯疾些兒通報,休直到教耽擱得
天明了
(B) 舊酒沒,新醅潑,老瓦盆邊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閒吟和,他出一對雞,我
出一個鵝,閒快活
(C) 掛絕壁枯松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四周不盡山,一望無窮水。散西風滿天秋意。夜靜雲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裏
(D)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點秋江白
鷺沙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
(E)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數間茅舍, 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答  案】AB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與鑑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所謂「直率質樸 、通俗化、口語化」,其實就意謂著不需解釋、讓人一讀就懂的作品。五個選項中,(C) (D) (E)有典故、文詞亦較典雅。
(A)出自白樸〈得勝樂〉。(B)出自關漢卿〈四塊玉〉。(C)出自盧摯〈沉醉東風〉。「掛絕壁枯松倒倚」化用自李白〈蜀道難〉中的「枯松倒掛倚絕壁」;「落殘霞孤鶩齊飛」則化用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D)出自白樸〈沉醉東風〉。「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可見作者在對仗與設色上的用心;「煙波釣叟」化用唐代張志和的典故,他隱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E)出自張可久〈人月圓〉。「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諸句都是從歷史的興替來說明「興亡千古繁華夢」的現象。
22.《論語‧ 公冶長》:「御人以口給, 屢憎於人」,「屢憎於人」是「常常被人所憎」之意, 屬於「被動句」。下列含有「於」的句子, 也屬於「被動句」的選項是:
(A)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B)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
(C)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D)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E)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答  案】CE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與文法的能力
【試題解析】(A)出自賈誼〈過秦論〉。語譯:「鋤柄和木杖,並不比鉤戟和長矛鋒利」。「於」為「比較」之意(B) 出自李斯〈諫逐客書〉。語譯:「減損人民去增強仇敵的力量,使自己國內空虛,又在外跟各國結怨」。「於」為「在」之意(C) 出自司馬光〈訓儉示康〉。語譯:「在上位的人慾望少,就不會被外物役使,可以依循正道行事」。「於」為「被」之意。(D) 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語譯:「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當年晉文公流亡在外,經過鄭國時,鄭文公對晉文公未加以禮遇,且暗中勾結楚國,對晉懷有二心」。「於」為「對於」之意(E) 出自蘇軾〈赤壁賦〉。語譯:「山水環繞,草木茂盛,這不就是當初曹操被周瑜困住的地方嗎」。「於」為「被」之意。
23. 下列各選項畫底線的文句,是對其前面的文句( 未畫底線者)進行「舉例說明」的是:
(A)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B)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
以傷先帝之明
(C) 風至,硫氣甚惡,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
(D)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
(E)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
【答  案】DE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出自陶潛〈桃花源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並非在說明漁夫向太守報告發現桃花源一事的經過(B) 出自諸葛亮〈出師表〉。「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並非說明臨終託孤之事(C) 出自郁永河〈北投硫穴記〉。「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 是視覺摹寫,而「風至,硫氣甚惡」是聽覺摹寫,二者無關 (D) 出自曹丕〈典論論文〉。世人雖認為班固與傅毅不相上下,但班固卻以「下筆不能自休」評論傅毅,可說明文人相輕之理(E) 出自《孟子》。以「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來說明不忍人之心
24. 在言談書寫中讚美對方,除了能讓受話的對方有好印象,也有助於達成交際目的。下列敘述, 敘說者選用「讚美對方」的技巧的選項是:
(A)紅拂投奔李靖時對李靖說:「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未有如公
者。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故來奔耳。」
(B) 張良對項羽說:「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C) 劉姥姥遇見賈惜春時說:「我的姑娘! 你這麼大年紀兒,又這麼個好模樣兒,還有這個能幹, 別是個神仙托生的罷。」
(D)孟嘗君對馮諼說:「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
(E) 蘇轍在給韓琦的信中說:「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 」
【答  案】ACE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出自杜光庭〈虯髯客傳〉。「閱天下之人多矣,未有如公者」意謂「我看到很多好的人才,可是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的。」,有讚美之意(B)出自〈鴻門宴〉。語譯:「沛公不能再喝酒了,無法當面告辭。他叫我奉上一對白璧,再拜送給您大王;一對玉斗,再拜送給您大將軍。」無讚美之意(C)出自《紅樓夢》。「你這麼大年紀兒,又這麼個好模樣兒,還有這個能幹,別是個神仙托生的罷。」「好模樣兒」「能幹」「別是個神仙托生的罷」都有讚美之意(E)出自左傳〈馮諼客孟嘗君〉。語譯:「我為了一些瑣事勞累不堪,心煩意亂,生性又懦弱愚昧,忙於國家大事,因此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介意,竟然有意替我到薛地收債嗎?」無讚美之意(E)出自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 」意謂「就山來說,我已經見過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就水來說,我已經見過黃河的寬廣與深度;就人來說,我已經見過歐陽公,可是仍以沒能謁見您為憾事。」故有讚美之意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佔4 5分)
說明:本大題共有二題,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並標明題號。
一、文章解讀(18 分)
閱讀框線內的文字,並根據你對《楚辭‧ 漁父》和屈原的了解,說明文中如何描述屈原的外貌?這些描述凸顯了屈原性格上的何種特徵?請以200—250字加以說明。
( 漁父) 睡了一覺,下午的日光還是一樣白。
他一身汗,濕津津的,恍惚夢中看到一個人。
一個瘦長的男人吧,奇怪得很,削削瘦瘦像一根枯掉的樹,臉上露著石塊一樣的骨骼。眉毛是往上挑的,像一把劍,鬢角的髮直往上梳,高高在腦頂綰了一個髻, 最有趣的是他一頭插滿了各種的野花。
杜若香極了,被夏天的暑氣蒸發,四野都是香味。這男子,怎麼會在頭上簪了一排的杜若呢?
漁父仔細嗅了一下,還不只杜若呢! 這瘦削的男子,除了頭髮上插滿了各種香花,連衣襟、衣裾都佩著花,有蘼蕪,有芷草,有鮮血一樣的杜鵑,有桃花,柳枝。漁父在這汨羅江邊長大,各種花的氣味都熟,桂花很淡,辛夷花是悠長的一種香氣, 好像秋天的江水… …
「你一身都是花, 做什麼啊? 」
漁父好像問了一句, 糊裡糊塗又睡著了。( 蔣勳〈關於屈原的最後一天〉)__
【寫作提示】
本題是從四十篇古文中變化出題,蔣勳改寫了《楚辭.漁父》中漁父與屈原相遇的橋段,主要是為了測驗學生的文章鑑賞能力、文學知識及闡述說明的能力。
在文本中,蔣勳主要是以譬喻與象徵的手法來描繪屈原的外貌。
1. 譬喻的部分:如:「削削瘦瘦像一根枯掉的樹,臉上露著石塊一樣的骨骼。眉毛是往上挑的,像一把劍」,屈原身形削瘦、臉骨突出,凸顯了屈原在人濁我清的環境下不被認同的孤寂;臉上的劍眉,則又反射出他器宇不凡、不願隨俗浮沉的孤高與特立獨行形象,將〈漁父〉中屈原「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乎」的心理狀態轉而作一種外貌的呈現。
2. 象徵的部分:如:「鬢角的髮直往上梳,高高在腦頂綰了一個髻」,凸顯了屈原即使在面對生命的寥落,依然堅持自我的端整;「除了頭髮上插滿了各種香花,連衣襟、衣裾都佩著花」,芬芳四逸的香草在《楚辭》中向來就是用來表現高潔,屈原滿身的香草,則顯露了他滿懷著一身的理想與堅持。其中「桂花很淡,辛夷花是悠長的一種香氣」也都暗指有才德、有理想的人那內斂含蓄又禁得起檢驗的精神特質。

二、作文(27 分)
生活中總會碰到一些料想不到的事,面對意外之事,該如何處理,處理之後可以讓人獲得什麼樣的體悟?請以「應變」為題,寫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議論、敘事、抒情皆可,文長不限。
【寫作提示】
「應變」一題,就是「因應變化」之意。在多變的時代中,應變心理的儲備與能力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在撰寫本文時,應審慎選擇可發揮的資材,最好是與自身經驗有關的,如此才能凸顯題材的真實性與撰寫者的誠懇度,如考試失利、家庭變故、人際關係的失和等都是可以著墨的材料,取材後又需加以剪裁鋪陳,並書寫自己的因應之道,內心的轉折體悟,以記敘、抒情、議論兼容的筆法,由實到虛,作完整的描述,這就會是篇符合題旨、結構完整的佳作。
寫作時,學生若希望作品能吸引閱卷老師的目光,破題時或可以名言佳句入手、或以古人事例為證說明,凸顯自己學以致用的能力,但須以簡潔筆法概括陳述。在描述自我經驗時,仍應以簡潔生動為要,避免冗長與細碎,壓縮了因應與體悟鋪陳空間,造成頭重腳輕、前後失衡的狀態,畢竟後者才是本文寫作的關鍵。在題材的選擇上也應注意其延伸性與發揮性,如此才能使文意有足夠得空間轉折,使文章境界獲得提升。這些都是學生在面對較通俗的題目時,所需特別經營與著墨的致勝關鍵。
總之,學生若能掌握「鳳頭、豬肚、豹尾」的寫作要領,應該就能將本題詮釋得飽滿而精彩。

淺析九十七年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題

淺析九十七年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題 林明進

壹、前言

指定科目考試國文科乃針對大學選才取向需要具備特定或特殊語文學習成就和潛能之校系而設計。大考中心所擬定的「指定科目考試國文科測驗目標」,共有五大項二十一小項。首先先以表格的方式對照本次試題與測驗目標的相對性。

一、語言文字之理解與分析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1-1 能理解、辨析古今語法、語義等之特徵與差異 2、
1-2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中關鍵文句之意涵 3、5、6、7、13
1-3 能理解、辨析、評判作者之論點與作品之旨意 4、5、9、10
1-4.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主題與支持性細節之對應關係 4、5、7、8、9、11、
1-5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之形式結構與意義內涵之對應關係 5、12

二、語文資訊之評判與應用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2-1 能結合生活經驗或相關知識,評判作者觀點與作品的內涵 7、10
2-2. 能評判不同媒材中應用性文字之精確度與合宜性
2-3 能運用各種媒材與相關資料,適切而有效的輔助閱讀與寫作
2-4 能因應不同目的與作品性質,建構出適切的閱讀、寫作策略及內涵 非選擇題一、二
2-5 能透過閱讀與寫作歷程,發展出分類原則,系統性組織、建構語文資訊 非選擇題一、二
三、文學之想像與鑑賞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3-1 能鑑賞文學性作品之優劣,並發揮創造性之想像,豐富心靈視野 3
3-2 能透過作品之意象、情節等構成要素以及象徵、隱喻等文學筆法,體會其言外之意,並品評其審美價值 4、5、6、7、11、16、17、20
3-3 能鑑賞古今不同文體之文體特徵與文學風格 24
3-4 能鑑賞、比較相同或不同作家、作品之特色與風格
3-5 能感知、體悟文學史上文學體式、重要流派之發展、流變及其對現代之影響 24
四、文化之體悟與創造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4-1 能體悟重要學術思想之內涵與影響 5、9、10、11、12、13
4-2 能體悟中國文化史之發展、流變及其對現代之影響,並具文化創發之能力 5、9、10、11、12、13
4-3 能適切連結、體悟、建構科技與人文、知識與價值、傳統與現代之關係 4、5、9
五、語文內涵與生命經驗之思考與統貫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5-1 將相關知識與生活經驗一併帶至閱讀與寫作行為中,以提昇閱讀與寫作進境 非選擇題一、二
5-2 能透過閱讀與寫作經驗,思考、體會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人所共同關心的問題 非選擇題一、二
5-3 能將古今語文內涵與自我生命經驗兩相融攝,適切結合知識與生活、學理與實用、理性與感性,形塑自我的人格生命 非選擇題二

不過若依此分析,實在令人有曲高和寡、摸不著頭緒的感覺。為了配合實際需要,也為了便於參考,以下將「測驗目標」,改用大家所熟悉的用語,將測驗內容和命題取材二方面的分布情況,列表於後。
一、測驗內容分布(內容複雜的題目橫跨二類或三類以上)
類別 題號
字音
字形 1
詞義 2、5、18、21
文意、句意 5、6、7、8、9、10、12、13、14、15、16、17、20、23、24
語法 22
篇旨 9、11、
修辭 19、
對聯 7
應用文(題辭、書信用語)
閱讀理解 文言 2、7、9、11、12、13、14、15、19、21、22、23、24、
白話 1、3、4、5、6、8、10、16、17、18、20、
文化知識 5、7、21、22
學術思想 9、10、13、
寫作 非選擇題一、二

二、命題取材分布
類別 題號
文言散文 2、9、11、12、14、15、19、21、22、23、非選擇題一
古典詩詞曲 2、23、24
古典小說 19、23
古典戲曲
中國文化教材 10、13、19、21、22、23
應用文 21
聯語 7
現代散文、現代詩 1、3、4、5、6、8、16、17、18、20、
其他

參、試題特色

一、著重閱讀力與理解力
純粹記憶題型少,文言文、白話文比例大致相等,約為1:1,符合課綱精神。考題取材兼備,面向廣泛:包括經書(論孟)、先秦諸子(荀子、莊子、韓非子)、古典文學(唐宋古文、唐詩、元曲)、現代文學(小說、散文、詩歌)、應用文(對聯)等。
二、題幹敘述簡明扼要
對於這些年來題幹的文字敘述,動輒冗長的命題趨勢,有明顯而具體的修正。
三、試題回歸共通教材
今年修正能力指標的命題精神,題目設計回歸教材本身,讓教師與學生在學習上有固定的常軌,如第5、10、11、13、19、21等題,還有非選擇題的文章擴寫,都足以安定學生的心靈,認清熟讀課本的重要性。九五課綱四十篇古文的指定閱讀,就更落實有意義了。
四、文言白話結合命題
文言白話的結合運用,這對於融會古今作品的教學方向有極大的啟迪,如單選第5題。結合古今文章綜合命題,在閱讀力與理解力的檢驗上有新的意義。
五、自學延伸閱讀的重要性
自學閱讀的延伸,有實質的要求。試卷中出現柳宗元〈梓人傳〉一文,原文過長,有人以為閱讀難度高,但此文出現在《古文觀止》一書中,若學生平日有閱讀課外文章的習慣,很快就能作答,這個題目的出現也引導學生自學的重要。
六、現代文學取材多元
現代文學部分,取材多元,有原住民文學、有鄉土文學。題5,亞榮隆 撒可努<小米園的故事>,抒發原住民惻隱淳厚、天真可愛、樂於分享的情懷。題8(黃春明<青番公的故事>)寫農人對稻子成熟的細微觀察,對土地執著之愛。題16、17(古蒙仁<破碎了的淘金夢>)描寫夜色漸漸來臨的九份,曾是人們圓淘金之夢的地方。三篇選文均富於人文關懷、土地情懷與文學美感,提醒世人關注原住民文學、鄉土文學的用心昭然若揭。往年偶見的流行歌曲歌詞等時事都沒有入題。
七、考題設計富有創意
部分題目設計有創意。如多重第22、23題;而第21題將傳統的敬詞與謙詞設計細膩深入,可見命題者的用心。
八、寫作鑑別工具不偏廢
今年的學測與指考試題的非選擇題部分有極大的共通處,都有回到歷史現場與側重說明、議論的傾向,近幾年來偏重抒情的命題趨向,得到一定的平衡,理性的思考與陳述也是時代的走向,讓考生明白寫作是不可偏廢的。

  然而本年度考題有一些瑕疵與待釐清之處,首先就試題疑義部分:
1. 少數試題選材不恰當:如題3的答案是(D),這首詩是葉維廉用以描寫夕陽西下,滿天紅霞,一群白鷺鷥飛過天際的景象。但詩人用「演奏著夕陽」一句本不恰當,但命題者竟取為素材,且將前面「音符」這樣的關鍵詞亦作挖空處理,如此要考生填選(D),實在不近情理。相較(B)選項,以「精靈」來表現忽上忽下,十分妥貼,「歡送」著夕陽,也較貼切。對以上的分析,若命題者僅以「詩人不那麼用」來反駁,那麼也太牽強,總之命題者應對現代詩文填空的選材更謹慎,否則就讓這種不合理的題型從此自試題上消失,以其他題型取代。
2. 第6題的題目是測驗考生賞析文章能力,但在敘述上有主觀認定、缺乏客觀性之弊:
例如:「(B)「捨下」、「轉身」、「跑去」等動作,顯示兒子拋卻壓力,開心釋懷」,這點考生難以判斷,他未必一定如此,但也不無可能;至於「(D)「樹蔭蔽天」、「長巷」、「鐵門嚴扃」、「深宅大院」的景物描寫,襯托兒子內心深沉的畏懼」則說得過於武斷,若改成「可襯托兒子內心深沉的畏懼」命題的文字比較嚴謹。
3. 第19題的(D)有兩種說法,:
01. 第一種為「名詞+名詞」,「裼」指的是單薄的罩袍,「裘」則為皮衣,然後名詞轉品為動詞,意思為穿上皮衣,外面再罩上單薄的罩袍。可選。
02. 另一解讀則是「動詞+名詞」,意思是袒露皮衣,則「裼」字沒有轉品,不可選。

  此外,就試題整體風格來說,學測題目與指考題目的難易度,有一部分是來自文言與白話的比例問題,從指考的角度來看,只要文言的敘述不過於艱澀,應以文言出現,如單選第10題,若以指考的定位來看,以引用原文比較適切;單選第11題過於單薄,缺少融合與統整,列為學測試題較為適宜。多重選擇題第18題所出現的成語,除(D)「力有未逮」外,其他的都應屬於國中程度或學測範疇;且(E)中的「印成書的形式卻不能算是書的東西」十分不通順,應再加以修飾。此外,第20題考對新詩的理解,題材太簡單;第24題也有過易之嫌。
4. 在非選題部分,今年的擴寫題,要學生把一段古文擴寫成三、四百字;而後面的作文「專家」,至少也要寫個五、六百字左右,對考生來說負擔很重,八十分鐘的考試時間恐怕不夠用。
未來趨勢
  本次試題中,選擇題的部分中間偏易,測驗題文言13題,佔31分,加文章擴寫18分,49分。測驗題白話文佔11題,24分,加引導寫作27分,共51分,接近明年即將推出的九五課綱比例。如此考試趨勢是提醒國文教師更應重視白話文教學,提昇文學鑑賞能力。
肆、試題分析

第壹部分: 選擇題(佔55分)
一、單選題(34分)
說明:第1至第17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2分,答錯或劃記多於一個選項者倒扣2/3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

1.下列文句,用字完全正確的選項是:
(A)這樁貪污事件被媒體批露後,一時之間群情譁然
(B)說話措詞不當、寫文章誤用成語,都可能會貽笑大方
(C)這個案件千頭萬緒,想徹底解決,勢必曠日會時
(D)他凡事斤斤計較,一心盤算私利,真是個不視大體的人
【答案】B
【測驗目標】字形的辨識與運用能力
【試題解析】(A)批-->披(C)會-->費(D)視-->識

2.「大禹為拯救生民於水患,櫛風沐雨,無暇安席」,句中「櫛風沐雨」一詞,字面上雖無「髮」字,卻與「頭髮」密切相關。下列各句,敘述重點不在「頭髮」的選項是:
(A)童山濯濯 (B)朝如青絲暮成雪
(C)首如飛蓬 (D)俯首甘為孺子牛
【答案】D
【測驗目標】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童山濯濯」:原指無草木的樣子,後多用以形容人禿頭、無髮。童山,草木不生的山。濯濯,形容乾乾淨淨的樣子。(B)出自李白〈將進酒〉。「朝如青絲暮成雪」:早上頭髮還如青絲般烏黑,傍晚卻白如雪花。誇張地形容時間的流逝、人生的短暫(C)出自《詩經˙衛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首如飛蓬」形容頭髮散亂像飛散的蓬草,比喻無心化妝打扮。(D)出自魯迅《自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意謂面對眾人的指責,我眉毛一橫、不與其爭辯,用不在乎的態度去面對;即使低著頭為人民辛苦努力,也甘之如飴。

3.閱讀下文,選出□□內最適合填入的選項:
尺直的地平線/把□□割分為二/下面是粗筆快墨的茫茫/上面是無邊若夢的醉紅/點點飛揚的閃光/忽上忽下、□□似的/正沉默地/□□著夕陽/啊,久違了/比翼群飛的白鷺!(葉維廉〈夕陽與白鷺〉)
(A)天空; 水花; 噴灑 (B)天空; 精靈; 歡送
(C)景色; 火花; 烘托 (D)景色; 音符; 演奏
【答案】D
【測驗目標】閱讀與鑑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從「無邊若夢的醉紅」可知其描寫的應為黃昏的景象;既有「忽上忽下」一詞,則「精靈」與「音符」都是不錯的想像;然而因「音符」與「演奏」可互為呼應,故詩人當初用的是(D)選項的詞語。

4.下文中,作者認為托爾斯泰給沙皇的信之所以偉大,是因為:
托爾斯泰是一位伯爵, 擁有很大很大的農莊,但是在他的作品《復活》中,他重新回顧成長過程中身為貴族的沉淪,以及擁有土地和農奴帶給他的不安與焦慮,他決定出走。我認為托爾斯泰最偉大的作品不是《復活》也不是《戰爭與和平》,而是在他垂垂老矣時,寫的一封給俄國沙皇的信。信中,他沒有稱沙皇為皇帝,而是稱他為「親愛的兄弟」,他寫到:「我決定放棄我的爵位,我決定放棄我的土地, 我決定讓土地上所有的農奴恢復自由人的身分。」那天晚上把信寄出去之後,他收了幾件衣服,拎著簡單的包袱,出走了。最後他死於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火車站,旁人只知道一個老人倒在月台上,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托爾斯泰。(蔣勳《孤獨六講•革命孤獨》)
(A)托爾斯泰體認民貴君輕,實踐民主思維
(B)托爾斯泰目睹貧富差距,慷慨捐財助人
(C)托爾斯泰揭露民生困苦,喚起社會關注
(D)托爾斯泰展現悲憫情懷,追求人間公義
【答案】D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從「在他的作品《復活》中,他重新回顧成長過程中身
為貴族的沉淪,以及擁有土地和農奴帶給他的不安與焦慮」、「我決
定放棄我的爵位,我決定放棄我的土地,我決定讓土地上所有的農
奴恢復自由人的身分。」來判讀,托爾斯泰顯然認為資源應由大家共
享,而非由貴族獨占,所以他的做法是接近追求人間公義

5.人物描寫未必要正面白描,透過人物的言語, 往往可以更自然地刻劃人物的真實性情。下列文字,作者透過記錄祖父的話,目的是要彰顯祖父的何種情懷?太陽慢慢地接近山頂, 小米園又開始熱鬧了, 像辦年貨一樣,成群的小鳥飛來像要飽餐一頓似的。我正要用力拉動手上的牽引繩,祖父叫住了我:「麥唉(不要之意),這些鳥都從很遠的地方來吃我的小米,有的從前山、高雄、台北和宜蘭、花蓮飛來,他們一大早就出門,為的就是想吃我種的小米,他們等了快一天的時間,都沒有吃東西。撒可努,不要趕他們了,讓他們吃吧,等吃飽了,才有力量再飛回很遠的地方;不然,等太陽下山,天暗了,小鳥就看不見,找不到回家的路,小鳥的家人就會擔心,為什麼爸爸和哥哥還不回來?」(亞榮隆• 撒可努〈小米園的故事〉)
(A)心懷惻隱,純真溫厚 (B)安貧知命,樂在其中
(C)敬重自然,不違農時 (D)釣而不綱,取物有節
【答案】A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祖父所言充分表露仁民愛物的精神,小鳥經過長途飛行,若挨餓無力飛回家,牠的家人必然十分擔心,祖父表現出對萬物的體察,充滿關懷與體諒。而「惻隱」即是同情憐憫之心。(B)「安貧知命」是說深知自然生滅演變之理,而能隨遇而安,即使在貧困環境中仍安逸自得。(C)「不違農時」出自《孟子‧梁惠王》,是說:「不要耽誤百姓耕種的時間」(D)「釣而不綱」出自《論語‧述而》,是說「孔子釣魚不用大的魚網,以免把魚捕盡。」

6.閱讀下文,選出詮釋不恰當的選項:
(發現兒子沒有告訴湯米,逕自取走湯米的玩具之後)我開車送兒子到湯米家巷口,要他自己一個人去。我看見他小小一個人拖長長一條身影慢吞吞往樹蔭蔽天的長巷中一戶鐵門嚴扃的深宅大院蹭去,我看見他猶豫徘徊了半天才往草地上死勁搬來一塊墊腳石踩上去按了電鈴,我看見他等了足足十分鐘沒有人應門便捨下那個塑膠玩具在郵箱裡然後轉身斜刺裡往樹叢中跑去。我趕到樹林裡已找不到他的踪影。(劉大任〈王紫萁〉)
(A)「拖」、「蹭」、「徘徊」等動作,顯示兒子的遲疑與焦慮
(B)「捨下」、「轉身」、「跑去」等動作,顯示兒子拋卻壓力,開心釋懷
(C)作者刻意使用未標點而不易讀的長句,暗示歸還玩具過程的艱難與漫長
(D)「樹蔭蔽天」、「長巷」、「鐵門嚴扃」、「深宅大院」的景物描寫,襯托兒子內心深沉的畏懼
【答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B)應是害怕或不捨

7.小夏參觀某一處古代的建築物時,抄錄
了其中四幅對聯。若依「聯語內容與處
所功能相應」的原則推測,則甲、乙、
丙、丁四處依序應是:
(A)寢室/書房/廚房/戲臺
(B)寢室/廚房/書房/戲臺
(C)戲臺/廚房/書房/寢室
(D)戲臺/書房/廚房/寢室
【答  案】C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甲)蘇州戲臺,見《堅瓠十集》卷一。「六禮未成轉眼洞房花燭」及「五經不讀霎時金榜題名」是只有戲劇中才會出現的現象。(乙)廚房用聯,可從「飽」、「飫」、「福食」、「肴」、「饌」、「養生」來判讀。(丙)書房用聯,可從「硯」、「墨」及「茶」、「烟」來判讀。(丁)寢室用聯,「琴瑟」一詞可聯想「琴瑟和鳴」,「德自馨」化用自劉禹錫〈陋室銘〉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 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太陽剛爬起來的那地方,堤防缺了一塊燦爛的金色大口,金色的光就從那裡一直流瀉過來。昨天的稻穗的頭比前天的低,而今天的比昨天還要低了。一層薄薄的輕霧像一匹很長的紗帶,又像一層不在世上的灰塵,輕飄飄地,接近靜止那樣緩慢而優美的,又更像幻覺在記憶中飄移那樣,踏著稻穗,踏著稻穗上串繫在珠絲上的露珠,而不教稻穗和露珠知道。( 黃春明〈青番公的故事〉)
(A)「堤防缺了一塊燦爛的金色大口」描述堤防因年久失修而頹圮坍塌
(B)「昨天的稻穗的頭比前天的低,而今天的比昨天還要低」暗示稻穗日漸飽滿成熟
(C)「輕霧像一匹很長的紗帶,又像一層不在世上的灰塵」比喻黃昏暮靄的輕盈飄渺
(D)「踏著稻穗上串繫在珠絲上的露珠,而不教稻穗和露珠知道」暗指麻雀飛來啄食稻穗
【答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形容太陽初起的樣貌(C)全文形容太陽初起之時,故與黃昏無關(D)形容薄薄的輕霧。

9. 閱讀下文, 選出與陳白沙的觀點不符的選項:
陳白沙曰:「三代以降,聖賢乏人,邪說並興,道始為之不明;七情交熾,人欲橫流,道始為之不行。道不明,雖日誦萬言,博極群書, 不害為未學;道不行, 雖普濟群生,一匡天下,不害為私意。」(《明儒學案.白沙學案上》)
(A)博覽群書,必能明道
(B)做學問的宗旨,在於明道與行道
(C)道之所以不明,原因之一是缺乏聖賢
(D)若志不在道,匡濟天下也只是滿足個人欲望而已
【答案】A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題幹翻譯:陳白沙說:從夏商周三代以後,就缺少聖賢,邪說四起,「道」才因此幽暗不明;各種感情複雜交錯,人的嗜好欲望泛濫無窮,社會風氣敗壞,「道」才因此無法施行。當道幽暗不明時,即使是你每日背誦萬言,博覽群書,其實和沒有學習沒有兩樣;當道無法實行時,即使是匡濟人民、統一天下,最後也只是滿足個人欲望而已。----所以全文的重點應是說「明道」與「行道」的重要。
10.先秦諸子召開一場學術思想座談會,請依據甲、乙、丙三則發言內容,推斷依序應是何人的主張?
(A)韓非子/孟子/老子    (B)孔子/荀子/老子
(C)韓非子/荀子/莊子    (D)孔子/孟子/莊子











【答  案】C
【測驗目標】測驗文化知識與體悟能力
【試題解析】(甲)從「人與人之間,即使,親如父子,也不可能不講利害關係」可知說者重「功利」;又從「好行為給予獎賞,壞行為給予懲處」可知說者強調賞罰嚴明,故接近法家。(乙)「人之所以向善,必須靠後天的努力修為」與荀子所說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互通,而後出現的「禮法規範」亦是荀子所強調的。(丙)「人只不過是自然大化的一部分」、「無謂的爭論」、「活得自在啊」、「隨順本性,因任自然」、「無所成心地快意遨遊,融入天地不言的大美之中」等觀念,皆接近道家思想。


11.文章中常會以一、二關鍵字,做為凸顯該段或該篇文章主旨的樞紐。閱讀下文,選出其中的關鍵字: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 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A)山、海 (B)神、聖 (C)積、成 (D)不、無
【答案】C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原文翻譯為:「累積土石成高山,風雨就從這裡產生;累積水流成深淵,蛟龍就在這裡生長;積聚善行成為美德,自然達到心智澄明的境界,聖人的修養也就具備了。所以不一步步累積,就不能走到千里之遠;不積聚小水流,就不能成為江海。」可見「累積」為此段文字所強調的學習功夫。

12. 下列是一段古代散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
甲、而世因貴言傳書,   乙、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丙、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丁、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
為其貴非其貴也。(《莊子•天道》)
(A)甲丙丁乙(B)乙甲丁丙
(C)丙丁乙甲(D)丁乙甲丙
【答案】D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從文意看來,甲乙丙丁四句,乙丁相連,且丁在乙前;(甲)(丙)相連,且(甲)在(丙)前;而(丙)中「我猶不足貴也」與末句中的「為其貴非其貴也」有因果關係之意,所以(丙)應置最後。故選(D)。原文翻譯:「世上人們所看重和稱道的就是書。書並沒有超越言語,而言語確有可貴之處。言語所可看重的就在於它的意義,而意義又有它的出處。意義的出處,是不可以用言語來傳告的,然而世人卻因為看重言語而傳之於書。世人雖然看重它,我還是認為它不值得看重,因為它所看重的並不是真正應該看重的。」

13.《論語•學而》篇中「賢賢易色」一語,歷來注解各有不同,清代學者陳澧《東塾讀書記》提及:「為人孝弟、賢賢易色、事君致身、朋友有信, 五倫之事備矣。」若依此說法,則陳澧以為「賢賢易色」當指:
(A)尚賢遠佞 (B)長幼有序
(C)行孝色難 (D)夫婦之道
【答案】D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賢賢易色」是說:以敬重賢者的心來代替愛好美色的心。故與(A)相近

14-15為題組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14-15題。
其後,京兆尹將飾官署,余往過焉。委群材,會眾工。或執斧斤,或執刀鋸,皆環立嚮之。梓人左持引(長尺),右執杖(木杖),而中處焉。量棟宇之任,視木之能舉,揮其杖曰:「斧!」彼執斧者奔而右。顧而指曰:「鋸!」彼執鋸者趨而左。俄而,斤者斲,刀者削, 皆視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斷者。其不勝任者,怒而退之, 亦莫敢慍焉。畫宮於堵, 盈尺而曲盡其制, 計其毫釐而構大廈, 無進退焉。既成, 書於上棟曰: 「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則其姓字也,凡執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視大駭,然後知其術之工大矣。( 柳宗元〈梓人傳〉)
14.依據上文,「梓人」的主要職責為何?
甲、運斤執斧 乙、指揮工匠 丙、設計藍圖
丁、貯藏建材 戊、匾額題辭
(A)甲丁 (B)乙丙
(C)甲丙丁 (D)乙丙戊
【答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原文翻譯為:「後來京兆尹要修理官署,我路過那兒。
看到積了許多木材,聚了許多工人,有的拿斧斤,有的執刀鋸,都
環立在這個木匠四周。這人左手持長尺右手拿杖,是衆人的焦點。他
量度棟宇的尺寸,看看木材能否勝任,然後揮舞他的手杖說:「斧來!」
於是執斧者奔到他的右邊;他又回頭說:「鋸來!」於是執鋸者立刻
趨前他的左邊。過了一會 兒,執斧的人砍,執刀的人削,都看他的
眼色,等著他說話,沒有人敢自己決斷。一 些不勝任者即使被他怒
斥而退,也不敢有什麽慍色。他在牆上畫一座宮殿,雖然只有一尺規
模,但能曲盡制度,計算毫釐,構築成整棟大廈,不出一絲差錯。完
成之日在棟梁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建造」。上面是他的姓名,
衆勞役皆不在列。我四顧之餘嚇一大跳,看到了他的技術工程的浩
大。」所以「梓人」為「指揮工匠」、「設計藍圖」之人。

15. 下列關於「」內文句的詮釋, 正確的選項是:
(A)「委群材,會眾工」意謂梓人精於計算物料和工資,以求降低成本
(B)「皆視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斷者」意謂梓人善於察言觀色,不敢獨斷
(C)「畫宮於堵,盈尺而曲盡其制」意謂梓人所繪設計圖雖小,但精密詳備
(D)「計其毫釐而構大廈,無進退焉」意謂梓人監督嚴格,不容工匠絲毫偷懶
【答案】C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是說累積了許多木材,聚集了許多工人(B)都
看他的眼色,等著他說話,沒有人敢自己決斷(D)是說計算毫釐,
構築成整棟大廈,不出一絲差錯。

16-17為題組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16-17題。
我們走過廟後的墓地,萋萋的野草,零亂的碑石,在風吹雨打的歲月剝蝕下,呈現著更為荒涼殘破的另一張面目。我們坐在那裡遠眺,環視著我們一路走過來的那些廟宇,大的、小的、新的、舊的,瓊樓玉宇,斷垣頹壁,都在暮色四合中,逐漸消失了它們的踪影。只有燈, 一盞一盞的亮起,從山上的小廟一直亮到山腳的住宅再亮到遠處的深澳海濱。一家一家,一戶一戶,映照著那小小的一窗窗燈影,很溫柔,也很動人。恍然之間,似乎昔日號稱「小香港」的九份,又張開了伊的眼睛,滴溜溜的流轉著拋起媚眼來了。畢竟伊是老了,美人遲暮了。洗盡了鉛華,卸下了彩衣,在一場美夢破碎後,依舊留戀著那殘破的夢影。(古蒙仁〈破碎了的淘金夢〉)
16. 關於上文的敘寫線索, 正確的選項是:
(A)先寫九份的海濱, 再寫九份的山巒
(B)先寫九份的黃昏, 再寫九份的夜色
(C)先寫九份廟宇殘破, 再寫九份居民蒼老
(D)先寫九份昔日的盛況, 再寫九份今日的沒落
【答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無論是墓地或廟宇皆以黃昏為背景,而「只有燈,一盞一盞的亮起,從山上的小廟一直亮到山腳的住宅再亮到遠處的深澳海濱」則暗示夜晚的來臨。

17.關於上文寫作技巧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以墓地、野草、碑石、暮色等景物,營造寥落的氣氛
(B)以燈由山上亮到山腳的視野延展,營造欣欣向榮的氣氛
(C)用「洗盡了鉛華,卸下了彩衣」,比喻九份的純樸美好
(D)用「滴溜溜的流轉著拋起媚眼」的擬人手法,凸顯淘金者的慾望
【答案】A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B)無欣欣向榮的氣氛(C)比喻九份的美人遲暮(D)形容昔日充滿魅力的九份。

二、多選題( 21 分)
說明:第18至第24題,每題各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出正確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3分,各選項獨立計分,每答對一個選項,可得0.6分,每答錯一個選項,倒扣0.6分,完全答對得3分,整題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在備答選項以外之區域劃記,一律倒扣0.6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

18. 下列文句「」內詞語使用恰當選項是:
(A)好書宛如蘭心蕙質的美人,要「別具慧眼」,才能看出她的動人之處
(B)買書若「隨心所欲」就難免失之於貪,失之於濫,擺設的意義重於閱讀
(C)書的節錄本都是將原著內容七折八扣,好似簡易速食,不容易「朵頤稱快」
(D)當時通貨已經開始膨脹,等到我「力有未逮」可以買書,書價又水漲船高,高攀不上了
(E)近世印刷發達,但印成書的形式卻不能算是書的東西,則「寥若晨星」,必須披沙揀金,才得窺見好書
【答案】ABC
【測驗目標】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別具慧眼」:是說具有特殊的眼光或見解。亦可作「獨具慧眼」﹑「慧眼獨具」。(B)「隨心所欲」:是說完全順隨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亦作「從心所欲」。(C)「朵頤稱快」:飽食愉快的樣子。(D)「力有未逮」:能力有所不及。依據文意,應作「力有所逮」。(E)「寥若晨星」:形容數量稀少。依據文意,若是要「披沙揀金」,則前者應有眾多之意,不應用「寥若晨星」

19. 下列文句「」內, 屬於名詞做動詞用的選項是:
(A)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B)獨「樂」樂,與人樂樂, 孰樂
(C)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
(D)不衫不屨,「裼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
(E)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BCDE
【測驗目標】詞性的辨識與應用能力(修辭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足」:為副詞,過分之意(B)「樂」:為動詞,享受音樂(C)「衣冠」:為動詞,指穿好衣服,戴好帽子(D)「裼裘」:為動詞,指穿上皮衣,外面再罩上單薄的罩袍(E)「王」作動詞,指稱王

20.閱讀下列現代詩,選出詮釋恰當的選項:
陽光的奶油塗在酥鬆的
心情上:星期天早晨
烤得剛剛好的土司麵包。(陳黎《小宇宙》第65首)
(A)本詩旨在表達詩人眷戀星期天,也喜歡土司麵包
(B)「酥鬆」是藉烤過的麵包形容詩人輕鬆愉悅的心情
(C)「陽光」予人天氣晴朗、心情開朗、奶油亮黃等多重想像
(D)「烤」一方面描寫陽光燦爛,一方面則透露詩人內心的焦躁
(E)「土司」相對於其他帶餡麵包,口味較單純,可襯托「星期天早晨」清靜
閒逸的感覺
【答案】BCE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詩人最主要是強調星期天早上的美好,與「喜歡土司麵包」無關(D)整守詩給人的感覺是愉悅的的,所以並無「透露詩人內心的焦躁」的可能(E)

21.目前習用的敬稱對方之詞「閣下」,來自古代「因卑達尊」的思維,亦即言談中基於禮貌,提到對方時,刻意稱呼其近侍隨從,以表示「不敢當面進言,謹向位階較低的侍從報告」之意。下列文句「」內的詞,屬於此一用法的選項是:
(A)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B)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C)孟子去齊, 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D)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 總茲戎重
(E)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
【答案】ABD
【測驗目標】詞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夫子」、「先生」都只是對他人的敬詞,並無「不敢當面進言,謹向位階較低的侍從報告」之意。

22.歐陽脩〈醉翁亭記〉:「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其中「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意即「有翼然臨於泉上之亭」。下列文句「」內屬於這種造句方式的選項是:
(A)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B)村南「有夫婦守貧者」,織紡井臼,佐讀勤苦
(C)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D)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
(E)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 民歸之,由水之就下, 沛然誰能禦之
【答案】BCD
【測驗目標】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的語法應是:「有」(述詞)+「亭」(受詞)+「翼然臨於泉上者」(受詞補語),其中受詞補語是補充受詞特質特徵的。而(A)是:「有」(述詞)+「不知而作之者」(受詞)(E)是:「有」(述詞)+「不嗜殺人者」(受詞)。

23. 下列文句「」內的敘述, 涉及天文星象的選項是:
(A)〈古詩十九首〉:「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B)杜甫〈贈衛八處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C)蘇軾〈赤壁賦〉: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D)《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E)《三國演義•六十九回》:六街三市,競放花燈,真個金吾不禁,「玉漏無催」
【答案】ABCD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玉衡指孟冬」:夜空北斗橫轉,那由玉衡、開陽、搖光三星組成的鬥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B)「動如參與商」:往往就像天上的參星與商星一沈一現,無法相遇(C)「徘徊於斗牛之間」:徘徊於南斗星與牽牛星之間(D)「譬如北辰」:像北極星一樣。「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居於一定的位置,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E)「玉漏」是指古時用幾個特製的壺盛滿水,下鑿小孔,使水下滴,用以計時的器具。

24.閱讀下列散曲,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平生淡泊。雞兒不見,童子休焦。家家都有閒鍋灶,任意烹炰。煮湯的貼他三枚火燒(一種烤餅),穿炒的助他一把胡椒,倒省了我開東道。免終朝報曉,直睡到日頭高。(王磐〈滿庭芳〉)
(A)平聲韻與仄聲韻通押
(B)採第三人稱的敘述觀點
(C)情節著重煮雞待客的細節描寫
(D)旨在寬慰童子勿因失雞而自責
(E)以詼諧的口吻塑造雅正蘊藉的曲風
【答案】AD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測驗學生的文學知識與鑑賞能力
【試題解析】王磐:明朝詞人,性情溫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遇事不急不躁,爲人非常風趣。有一次,他家唯一的一隻雄雞丟失了,書童氣得叫駡不休。王磐心平氣和的填了一闋《滿庭芳》詞,內容描寫作者失雞的心情,表現其樂觀開朗的性格。先寫雞不見了,再敘述如有人烹煮了雞,作者願意奉送佐食或調味的東西,最後道出丟了雞,反而省卻他作東道及早起的麻煩。用語淺白,充滿諧趣,十分幽默。翻譯:我平時生活就十分平淡清靜,雞不見了,王磐你就不要焦慮、不要煩惱。家家都有多餘的鍋子爐灶,他們抓到這隻雞,就任由他們烹煮。如果把雞拿來煮湯,我還送他三塊燒餅,把雞拿來川炒的我還送他一把胡椒,這樣反而還省了我當主人招待客人的麻煩。最重要的是還免除了清晨雞報曉,讓我睡到太陽高掛天空。(A)「焦」「灶」「炰」「燒」「椒」「曉」「高」均為韻腳,有平聲韻、有仄聲韻,故平聲韻與仄聲韻通押。(B)採第一人稱的敘述觀點(C)著重說明對失雞的豁達(E)曲風應是俚俗淺白。


第貳部分: 非選擇題( 佔45 分)
說明:本大題共有二題,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並標明題號。
一、擴寫( 1 8 分)
「擴寫」是以原有的材料為基礎, 掌握該材料的主旨、精神, 運用想像力加以渲染。請仔細閱讀框線內《史記• 項羽本紀》的文字後加以擴寫。
文長約300-400字。
提示: 本題非翻譯題, 請勿將原文譯成白話。
范增起, 出, 召項莊, 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 前為壽, 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寫作提示:
所謂的「文章擴寫」就是在不改變原文意旨的原則下,把短文加以擴展、充實、渲染、潤飾等,使原來不夠具體的情節變得具體、生動、凸出、感人。擴寫,依照材料的多少,又分成擴句、擴段、擴篇等。本題屬於擴篇。擴篇,最要注意的是主題意旨,主要結構、體裁、人稱、風格都不可改動,情節、段落在不違背主題精神的原則下,可以作必要的修飾、刻畫。但是不可以離開原意,也就是不能節外生枝,致使原作品改變本來的主題思想。本題就選材而言也是希望考生回到歷史現場,加以發揮想像。描寫越生動,包括對話,表情及動作將是致勝的關鍵。
【參考範文】
不管范增怎樣暗示項羽,項羽依然不為所動,范增終於按耐不住,從軍營中走了出來,他把項莊叫來,說道:「項王心腸太軟,到現在還遲遲不對劉邦下手,如果這次讓劉邦逃走,將來一定對我們不利。你現在進去,假借祝賀之名,借舞劍之時趁機將劉邦給殺了,以解心頭大患。否則繼續婦仁之人,只會自絕生路。」項莊遵從范增的命令,進入軍營中,他展劍而舞,一招「長虹貫日」直指劉邦,嚇得劉邦跌坐在地上,項羽此時一臉困惑,而范增卻不禁喜上眉梢,心中叫好,張良眼看苗頭不對,便對項伯發出哀求的眼神,項伯便立刻起身,拔劍而舞,項莊與項伯的劍便在這各懷鬼胎的情況下接擊再接擊,只見兩人你來我往,勢均力敵。此時項羽一看,發現是虛驚一場,便高興的拍手叫好、勸飲聲不斷,氣得范增臉色發白、搖頭嘆息。(蕭玉)


二、引導寫作(27分)
現代科技進步,文明發展快速,任何知識學問的數量和深度都遠遠超過古代,分工、分門成了必然的趨勢,任何人都無法博通一切,各類「專家」應運而生。
請以「專家」為題,寫一篇首尾完整的文章,文長不限。

寫作提示:
1. 「專家」是個寬題,寬題就須窄作,如此才較易讓論點集中。
2. 命題者應該是對目前社會上「專家滿街走」現象有感而發,畢竟在現今的社會中,「專家」已漸漸成為一種諷刺性的名字,特別是在談話節目上自詡「達人、專家」很多,他們在侃侃而談、滔滔不絕的背後,真正有深度的專家又有幾人?這是考生在剖析時可以發揮之處。
3. 此外根據引導文字來看,「專家」的題目,比較適合用論說文或說明文來表現較好,考生可於正、反兩面論述下筆,透過平常對「專家」的觀察力,寫出你所看到的專家與心目中的專家,並說明有良心的專家對社會的重要。

評析九十六年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題

評析九十六年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題 林明進


壹‧前言
九十六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是以八十四年課程標準為依據,所以文言文與語體文的比例是六十五比三十五,與去年相當。今年指考國文科命題回歸課本,是大考中心考量的重點,目的是希望學生回歸課程,專心學習。也許從課本命題,有很多層面的顧慮,以致於近年來的試題,逐漸偏離課本,並且漸行漸遠的傾向。於是,學生反而產生過度學習答題的技巧,而忽略了對課文的熟讀、理解與體會。
指考與學測之間的有所差異,就課文的範圍而言,學測只考前四冊,而指考則考全部六冊;從題目的難易深淺而言,指考本來就比學測稍深稍難,因此,命題時就略為偏重五、六冊,也就是時代比較久遠的選文。依據八十四年舊課綱的內涵,論語孟子仍屬講授的指定內容,所以文言文的版圖就壓縮的更厲害了。

貳、測驗目標比例一覽表
一、語言文字之理
解與分析能力 1 能理解、辨析古今語法、語義之特徵與差異 1、2、3、4、5、18
2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中關鍵文句之意涵 3、6、18
3 能理解、辨析作者之論點與作品之旨意 6、7、10、11、14、15、16、17、20、21、23、24

4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主題與支持性細節之對應關係 8、10、11、12
5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之形式結構與意義內涵之對應關係 8
二、語文資訊之評
判與應用能力 1 能結合生活經驗或相關知識,評判作者的觀點與作品的內涵 7、8、12、13
2 能評判不同媒材中應用性文字之精確度與合宜性
3 能運用各種媒材與相關資料,適切而有效的輔助閱讀與寫作
4 能因應目的與作品性質,建構適切的閱讀、寫作策略及內涵 非選擇題一、二
5 能透過閱讀與寫作歷程,發展出分類原則,系統性組織、建構語文資訊 非選擇題一、二
三、文學之想像與
鑑賞能力 1 能鑑賞文學性作品之優劣,並發揮創造性之想像,豐富心靈視角 19
2 能透過作品之意象、情節等構成要素以及象徵、隱喻等文學筆法,體會其言外之意,並品評其審美價值 10、11、12
3 能鑑賞古今不同文體之文體特徵與文學風格 8、9、22
4 能鑑賞、比較相同或不同作家、作品之特色與風格 11、19、22
5 能感知、體悟文學史上之文學體式、重要流派之發展、流變及其對現代之影響 8、22
四、文化之體悟與
創造能力 1 能體悟重要學術思想之內涵與影響 7、14、20、24
2 能體悟中國文化史之發展、流變及其對現代之影響,並具文化創發之能力 17、22
3 能適切連結、體悟、建構科技與人文、知識與價值、傳統與現代之關係 10
五、語文內涵與生
命經驗之思考
與綜貫能力 1 能將相關知識與生活經驗一併帶至閱讀與寫作行為中,以提昇閱讀與寫作進境 13、非選擇題一、二
2 能透過閱讀與寫作經驗,思考、體會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人所共同關心的問題 非選擇題一、二
3 能將古今語文內涵與自我生命經驗兩相融攝,適切結合知識與生活、學理與實用、理性與感性,形塑自我的人格生命 非選擇題二

就指定科目的測驗目標而言,今年國文考科在鑑別度、可信度、深度、廣度等方面,大致都符合指定科目考試的測驗目標。上列是國文科試題和各項能力指標的對應表,由以上列數據資料,此次題目廣度夠,測驗題涵蓋面周延普及,在「語言文字之理解與分析能力」、「語文資訊之評判與應用能力」、「文學之想像與鑑賞能力」、「文化之體悟與創造能力」四大面向,十八個指標上,都能一定的涵蓋知、情、意等層面,作好妥當的安排配當。非選擇題的寫作題,也能掌握「語文內涵與生命經驗之思考與綜貫能力」的原則,要求考生將相關知識與生活經驗一併帶至閱讀與寫作行為之中,適切結合知識與生活、學理與實用、理性與感性,形塑自我的人格生命。
參、試卷特色
一、選材廣泛,古今兼備
九十六年指定科目考試,選材涵蓋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小說、散文、詩歌,可以說琳琅滿目,連應用文、經典史料也包羅其中。例如:今年第12題以
《西遊記》作為命題材料,算是首次正式的將小說界四大奇書之一的「西遊記」
,強調它的文學地位。讓重視西方奇幻小說「哈利波特」的考生,有了很大的震撼。就歷史來說,的確有唐僧取經的事實,但是孫悟空並非真有其人,是作者根據民間傳說虛構出來的小說人物。這一題的測驗目標,在檢驗考生對古典小說的熟稔度,一般而言,只要對古典小說稍具常識,難度並不高。他如:第6題的成語測驗,選材出自現代名家的散文或新詩作品,題目的鑑別度、誘答力都很高。
二、課內課外,比例兼顧
就命題的份量來看,本卷課內課外的比例合理,難易也適中。甚至有些題目
的命題,它結合了課內課外的綜合概念。例如:第20、21、24題,在題幹的敘述與選項的設計上,就很巧妙的涵蓋課內的範文、論語、孟子並結合先秦文字、漢代材料、唐詩,選材多元多樣,靈活而不冷僻,是成功的命題理念。

三、題幹簡潔,文字樸實

過去國文科的命題形式過於包裝,文字過於典雅深奧,經常為人所詬病。今年的命題文字質樸是有目共睹的,試題的樣式雖然多元多樣,但已絕少刻意包裝
,題幹的文字簡明扼要,過去長篇累牘的現象一掃而空。例如:第11題以現代畫家的作品「誠齋詩意」結合南宋詩人楊誠齋的詩作,讓考出選答最能相應的組合,畫面清新,題幹簡要,雖然別出心裁卻不顯得花俏,十分樸實可喜。

四、閱讀理解,多元多樣

閱讀理解作品的題型,一直是指考選擇題的主力,它能準確考查考生的語文能力,又能評量出考生閱讀文意、解讀題旨的理解能力。內容多樣,形式多元,
諸如:古典散文、古典詩詞的判讀,字義理解、文句重組、修辭運用、篇旨歸納
等等,從多重試題的開發設計,進行閱讀與理解的鑑別,是值得鼓勵的。

五、語譯入題,導正教學

今年非選擇題出現語譯題,是本卷最大特色。然而事實上在八十九年的參考試卷中就已經開發完成,出現這種考題其實並不意外。翻譯是一種很好的語文訓練,它是文字轉換的基本功。不僅可以測度譯者對原文理解、感受的程度,也可以檢驗譯者處理文字的能力。本題選文錄自李斯<諫逐客書>,選取十七句,譯成白話文大約200字左右,作答時間的配當很適當。對於高中師生的教與學,有正面導向的積極意義。

六、探索寫作,鑑別度高

本卷非選擇題第二題,沒有任何引導文字,性質上屬於命題作文。若從議論的角度出發,可以從探索的原因、探索的目標、探索的方法、探索的結果等幾個角度進行分析議論。若從記敘或說明的角度出發,可以結合自身的經驗做說明
,如自己對情感、價值觀、生命哲學的探索,都是值得發抒的觸角。一般而言
,對於考生來說,第一種寫作手法如果沒有新意,容易流於空泛,形成人云亦云
的窘境。第二種手法比較討喜,考生可以找自己最熟悉、最鮮明、最吸引人的素材,再透過文學的包裝,細膩的筆調與豐沛的情感,寫作的內涵比較容易引人入勝。考生寫作能力的良窳,在這種題目面前,高下立判。

肆、試題分析

第壹部分:選擇題(佔55分)
一、單選題(34分)

說明:第1至第17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2分,答錯或劃記多於一個選項者倒扣2/3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

1.許慎〈說文解字敘〉有「六書」之說,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下列各組漢字,屬於同一種六書分類的選項是︰
(A)刃、本、日 (B)犬、下、公 (C)慫、闊、筐 (D)森、國、龍
答案:(C)
測驗目標:檢驗六書原則與辨識字例的能力
分析說明:(A)「刃」與「本」屬指事字;「日」屬象形字。(B)「犬」屬象形字
;「下」屬指事字;「公」屬會意字。(C)「慫」「闊」「筐」三字都屬形聲字。(D)
「森」屬會意字;「國」屬形聲字;「龍」字有象形字與形聲字兩種說法。

2.下列文句中,完全沒有錯別字的選項是︰
(A) 老唐誤信友人勸說,導致投資失敗,如今已到了走頭無路的地步
(B) 張三不僅工作能力好,又篤實可靠,因此備受重視,是炙手可熱的挖角對象
(C) 幾位實業家一口同聲表示,創業維艱,守成亦不易,必須戰戰兢兢,才可能鴻圖大展
(D) 考前他抱著勢在必得的決心,期待一舉金榜題名,沒想還是名落孫山,真教人為之挽惜
答案:(B)
測驗目標:檢驗字形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A)「頭」→「投」。(C)「一」→「異」。(D)「挽」→「惋」。

3.下列各文句中「」內的詞語,用法正確的選項是:
(A) 他平素「色厲內荏」,是位外剛內柔的正直長官
(B) 聽到別人犯錯時,應該抱著「哀矜而勿喜」的態度
(C) 孫君「當仁不讓」,獨吞與友人合作投資所得的利潤
(D) 父親鼓勵張生要「不恥下問」,向老師多多請益,學業才會進步
答案:(B)
測驗目標:檢驗詞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A)「色厲內荏」:外表剛強嚴厲然而內心軟弱。(B)「哀矜而勿喜」
:要同情對方,不因查明案件而感到歡喜。(C)「當仁不讓」:遇到該做的事,要主動承擔,不用推讓。(D)「不恥下問」:不以向身分卑微或學問淺薄的人請教為可恥。

4.下列對《荀子‧勸學》的解讀,正確的選項是:
(A)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的」是「之」的意思
(B)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假」是偽裝、模仿的意思
(C)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結」用以形容心志之堅定
(D)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兩個「青」字和兩個「藍」字都是名詞
答案:(C)
測驗目標:檢驗字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A)「的」:箭靶的中心。(B)「假」,借。(D)第一個「青」字,意思是「青色的染絲」,名詞;第一個「藍」字,意思是「藍草」,名詞;第二個「青」字,當形容詞用;第二個「藍」字,仍為「藍草」,名詞,

5.隨著社會發展的加快,外來詞在現代漢語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重要,這值得我們重視。含有音譯成分的外來詞主要有:(一)純音譯,如布丁(二)半音半意譯,如千瓦(三)音譯加類名,如卡片(四)音意兼譯,如俱樂部。下列外來詞依此順序排列的選項是:
(A)嬉皮、啤酒、吉他、華爾街
(B)吉他、華爾街、啤酒、嬉皮
(C)吉他、嬉皮、啤酒、華爾街
(D)啤酒、吉他、華爾街、嬉皮
答案:(B)
測驗目標:檢驗詞彙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嬉皮」:hippie,音譯兼意譯;「啤酒」:beer,音譯加上類別
;「吉他」:guitar,純音譯;「華爾街」:wall street,半音半譯。故答案選(B)

6.成語是現成的簡短有力的詞組,運用得當,可使文章生色,所以作者多樂於採用,如:
甲、唉呀,不好了,阿彌陀佛,怎麼辦呢?我急得□□□□(吳濁流〈一場虛驚〉)
乙、楊逵先生若是有三長兩短的話,我蒙上謀殺名作家的罪名是難免的。多麼敬愛祖父的楊翠小姐一定不能原諒我。如今回想當時的憂慮,□□□□(陳秀喜〈楊逵先生和大鄧伯花〉)
丙、每一次看見你□□□□/阿爸的心多麼絞痛/孩子呀!不要忘記/一時的得意/往往是無數怨恨的種子(吳晟〈愚行〉)
丁、在中篇小說〈雨〉裡面,鍾理和倒描寫了反面的地方士紳人物─ ─羅丁瑞。「日據時代身任庄役場(鎮公所)兵事係要職,大權在握,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在地方上叱咤風雲,□□□□,不可一世……」(葉石濤〈新文學傳統的繼承者──鍾理和〉)上引各段文字□□□□內的成語,依序最適宜填入的選項是:
(A) 心有餘悸/汗流浹背/趾高氣揚/吐氣揚眉
(B) 汗流浹背/心有餘悸/吐氣揚眉/趾高氣揚
(C) 心有餘悸/汗流浹背/吐氣揚眉/趾高氣揚
(D) 汗流浹背/心有餘悸/趾高氣揚/吐氣揚眉
答案:(D)
測驗目標:檢驗文意與詞語應用的能力
分析說明:「汗流浹背」:汗流很多,溼透背部,形容工作辛勞或十分慚愧、驚恐的樣子。「心有餘悸」:形容危險不安之事雖然過去,然而回想起來仍然感到緊張害怕。「趾高氣揚」:形容驕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樣子。「吐氣揚眉」:形容被壓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感到快樂如意。

7.下引文字,依文意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
始吾幼且少,
甲、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
乙、及長
丙、為文章以辭為工
丁、乃知文者以明道
務采色,誇聲音而以為能也。(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A)丙乙丁甲 (B)丁丙甲乙 (C)丙甲乙丁 (D)丁乙甲丙
答案:(A)
測驗目標:檢驗文意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這種重組題要具備上下文的銜接能力。首句「始吾幼且少」,和(乙)
選項文意上有時間上今昔聯結的線索,(丙)(丁)內容上有對比的況味。柳宗元主張文以明道,是唐宋古文八大家,所以開頭首句與「丙乙丁」,從時間與認知交錯區隔,有合理的連繫。另外,(甲)選項應與末句連結,原因是「炳炳烺烺」
與「采色」、「聲音」,都屬於文字風格,宜一併看。

8.新詩並非全無格律可言,其取法古典詩,講求句式整齊、句尾押韻的例子時有所見。請據此推敲,下引戴望舒〈寂寞〉一詩,□□內最適宜填入的選項是:
園中野草漸□□/托根於我舊時的□□/給他們披□□的綵衣/星下的盤桓從茲消隱
(A)離離/腳印/青春 (B)../憂愁/年少 (C)青青/懷念/繽紛 (D)瑟瑟/創傷/斑斕
答案:(A)
測驗目標:檢驗詩境、格律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題幹的敘述就是最好的提示:「新詩並非全無格律可言,其取法古典詩,講求句式整齊、句尾押韻的例子時有所見。」古典詩句尾押韻,此詩雙數句必然押韻,我們可以從「隱」字出發,應和「隱」押同一韻腳的四個詞語中──「腳印」、「憂愁」、「懷念」、「創傷」,只有「腳印」,故選(A)。若從詩境上去推求,最後仍須考量到押韻的問題才能解決。

9.以「也」字為句尾詞,《論語》、《孟子》及先秦諸子已多見,宋人散文亦好用之,其中使用「也」字形成特殊風格而最為後人所稱頌的文章是:
(A)蘇洵〈六國論〉 (B)蘇軾〈留侯論〉 (C)曾鞏〈墨池記〉 (D)歐陽脩〈醉翁亭記〉
答案:(D)
測驗目標:檢驗理解與辨析作品的能力
分析說明:這是很基本的文學常識,提到歐陽脩的<醉翁亭記>的賞析,一定都會介紹,<醉翁亭記>一文,一共使用了廿一個「也」字。
10.人倫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質素,而文人亦常在詩作中流露對人倫的真切感受。我國傳統將人倫略分為五個層次: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為了更切合實際,可以稍稍改動為:(一)夫妻(二)親子(三)手足(四)朋友(五)群己。下列詩篇,其內容符合此排序的選項是:
甲、自君之出矣,羅帳咽秋風。思君如蔓草,連延不可窮(南朝‧梁‧范雲詩)
乙、遊人武陵去,寶劍直千金。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唐‧孟浩然詩)
丙、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唐‧杜甫詩)
丁、一春簷溜不曾停,滴破空階蘚暈青。便是兒時對.雨,絕憐老大不同聽。
雁回杳杳渾無夢,鵲語啾啾似有憑。忽得遠書看百過,眼昏自起剔殘燈(宋‧劉克莊詩)
戊、燈怯寒威焰不青,忽聞急雪打窗櫺。宵深未敢拋刀尺,為伴孤兒課一經(清‧汪鈴詩)
(A)甲丙乙丁戊 (B) 丙乙甲丁戊 (C) 甲戊丁乙丙 (D) 丙丁戊甲乙
答案:(C)
測驗目標:檢驗詩意的閱讀與理解的能力
分析說明:甲、出自南朝梁‧范雲<自君之出矣>,從「羅帳」到「思君」,可知是寫「夫妻」。乙、出自唐‧孟浩然<送朱大入秦>,寶劍贈英雄(或朋友),自古有之,從前三句可以推知。丙、出自唐‧杜甫<孤雁>,雁不離群,由「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可以推知為「群己」。丁、出自宋‧劉克莊<和仲弟十絕>,「便是兒時對牀雨,絕憐老大不同聽」,加上「雁回杳杳渾無夢」(雁行,亦多指兄弟),可以推知為敘寫「兄弟手足之情」。戊、出自清‧汪鈴<夜課>,
由「宵深未敢拋刀尺,為伴孤兒課一經」詩句,可以推知為母伴子夜讀,故屬「親子」。經重新組合,故選(C)。

11.1959年,潘天壽畫了一幅「誠齋詩意」(如附圖)。誠齋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別號,下列楊萬里所作七絕符合畫境的選項是:
(A) 〈誠齋〉:浯溪見了紫巖回,獨笑春風儘放懷。謾向世人談昨夢,便來喚我作誠齋
(B) 〈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纔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C) 〈曉坐荷橋〉:四葉青蘋點綠池,千重翠蓋護紅衣。蜻蜓空裏元無見,只見波間仰面飛
(D) 〈秋涼晚步〉: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政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答案:(B)
測驗目標:檢驗作品賞析與詩境閱讀的能力
分析說明:這幅「誠齋詩意」,畫的是初夏荷塘的景緻。潘天壽先生簡略幾筆畫出一桿嫩荷新葉和一隻蜻蜓靜立憩息其上,幾株蘆葦迎風舒展。就題目原設計的要求,必須先涵泳畫境,充分體會「荷葉」與「蜻蜓」的關係,才能做正確的選答。(A)語譯:「浯溪流過紫巖會掉頭迴轉,春風此時此刻盡情開懷。我隨意地和別人談述昨夜的夢境,於是他們就稱呼我為誠齋。」(B)語譯:「一灣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半點音響;池邊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樹蔭照在水中,或明或暗、斑斑駁駁,清楚可見。荷葉剛從水面露出一個細尖的角,一隻小小的蜻蜓站在它的上頭。 」(C)語譯:「四片荷葉點綴在綠色的池塘上,一層層的荷葉護衛著紅色的蜻蜓。紅蜻蜓在天空中飛翔時不見身影,只有在水波間才能瞥見牠仰面飛翔。」(D)語譯:「人們總認為秋天有無限的感傷,其實未必是如此,秋天輕涼的寒意正適合人。眼前綠色池塘中的荷花才剛凋零,然而新生的荷葉如今已像小銅錢那麼大。」

12.《西遊記》假借玄奘取經的史實,改寫成長篇小說,流傳中外。下列有關《西遊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 《西遊記》敘述唐僧取經的歷程,是一部歷史小說
(B) 歷史上的唐僧取經,只有孫悟空為伴;豬八戒、沙和尚和龍馬是《西遊記》添加的虛構人物
(C) 齊天大聖大鬧天宮,要玉皇大帝搬出天宮,讓他來住,並且說:「常言道:『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表現了民主精神
(D) 美猴王離開花果山水簾洞,參訪仙道,遇到一個樵夫,樵夫指點神仙住處說:「不遠、不遠。此山叫做靈臺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其中「靈臺方寸」、「斜月三星」指的都是「心」,意指學仙不必在遠,只在此心
答案:(D)
測驗目標:檢驗古典小說辨析與閱讀能力
分析說明:(A)神怪小說。(B)孫悟空也是虛構的人物。(C)質疑神權的絕對性
,未必表現了民主精神。(D)「靈臺方寸」指「心靈」;「斜月三星」組合起來也是「心」。

13.下列關於書信用語、格式、禮儀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 為了保障自己的隱私權,信封上不可寫出自己的姓名,最好是連姓氏都不要輕易洩露
(B) 寫信回家,稱呼自己的家人應加一「家」字,如「家嚴」、「家慈」、「家兄」、「家姊」等
(C) 為求信件順利傳遞,信封上收信人的郵遞區號務必正確填寫;發信人的郵遞區號與信件傳遞的速度無關,自可略而不寫
(D) 自謙而尊人是禮儀的基本精神。老師對學生有所教導,在書信中往往用「商量」、「討論」等語,以示謙遜;但學生仍當恪守分際,而用「請教」、「請益」等語,保持敬意
答案:(D)
測驗目標:檢驗應用文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A)信封上可以寫出自己的姓名。(B)「家嚴」、「家慈」、「家兄」、「家姊」是對人稱自己的父親、母親、哥哥、姊姊。(C)要寫發信人的郵遞區號。

14.關於下引文字,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註:公西赤,字子華;釜、庾、秉都是量的單位)(《論語‧雍也》)
(A) 「請益」是指冉子向孔子請教贈粟的多寡
(B) 孔子認為君子行事,宜雪中送炭,非錦上添花
(C) 「周急不繼富」的「周」字通「賙」字,是救濟的意思
(D) 從「乘肥馬、衣輕裘」,可知子華行裝豪華,並不窮困匱乏
答案:(A)
測驗目標:檢驗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分析說明:(A)「請益」是請求孔子增加一些。
語譯:公西華出使到齊國,冉求代替他的母親孔子請求小米。孔子說:「給她六斗四升吧。」冉求請求增加多些,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冉求給了它她八百斗。孔子說:「公西華這次前往齊國,乘坐肥馬駕的車子,穿著輕煖的皮袍,我聽說:君子救濟人的急難之需,不繼續增加富人的財富。」

15.關於下引文字,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
(A) 「大舜有大焉」,「有」同「又」,意謂舜又比子路和禹更偉大
(B)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子路喜其得聞己過而改之,是勇於改過的表現
(C) 「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耕稼」謂種田,「陶漁」謂以陶器撈魚
(D) 此章言聖賢樂善之誠,並無人我的區隔,所以,別人的善可以用來充實自己,而自己的善也可施予別人
答案:(C)
測驗目標:檢驗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分析說明:(C)「陶漁」,是指「製作瓦器,當漁夫。」

16.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郗太傅(郗鑒)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王導)書,求女.。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牀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王羲之),因嫁女與焉。(《世說新語‧雅量》)
(A) 「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是送書卷作為見面禮
(B) 「丞相語郗信」,是說王丞相口授回信給郗太傅
(C) 「唯有一郎在牀上坦腹臥,如不聞」,「一郎」是指王家的大少爺
(D) 「郗公云:『正此好!』」郗鑒擇王羲之為壻,是因為他不做作,是個率真的人
答案:(D)
測驗目標:檢驗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分析說明:語譯:太傅郗鑒在京口的時候,指派門生寫信給丞相王導,希望他能幫忙找女婿。丞相告訴郗太傅的學生:「你前往東廂房去,讓你任選一個。」門生回來後,告訴郗鑒說:「王家的每一個年輕人都很好,只是因為聽說是太傅要來選女婿,都刻意地莊重矜持;只有一個少年郎,袒露著肚子躺在東牀上,好像沒聽說太傅要選女婿的事。」郗公說:「這個好!」郗太傅去拜訪他,才知道他就是王羲之,於是太傅就把女兒嫁給他。

17.關於下引文字,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一種社會所最可怕的不是民眾浮淺頑劣,因為民眾通常都是浮淺頑劣的。牠所最可怕的是沒有在浮淺卑劣的環境中而能不浮淺卑劣的人。比方英國民眾就是很沉滯頑劣的,然而在這種沉滯頑劣的社會中,偶爾跳出一二個性堅強的人,如雪萊,卡萊爾,羅素等,其特立獨行的膽與識,卻非其他民族所可多得。這是英國人力量所在的地方。路易鏗笛生曾批評日本,說她是一個沒有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的希臘,所以不能造偉大的境界。據生物學家說,物競天擇的結果不能產生新種,須經突變(Sports)。所謂突變,是指不像同種的新裔。社會也是如此,牠能否生長滋大,就看牠有無突變式的分子;換句話說,就看十字街頭的矮人群中有沒有幾個大漢。(朱光潛〈談十字街頭〉)
(A) 作者認為一個社會能否向上提升,繫於這個社會有沒有卓越的大人格
(B) 「矮人群」一詞喻浮淺卑劣之民眾;「大漢」一詞喻特立獨行有膽有識之人
(C) 從文中的觀點來看,可知日本優於英國,因為她雖沒有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可是民眾並不浮淺卑劣
(D) 「在浮淺卑劣的環境中而能不浮淺卑劣的人」,這種人近於顧炎武〈廉恥〉所謂:彼眾昏之日而獨醒之人
答案:(C)
測驗目標:檢驗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分析說明:(C)文中並沒有「日本優於英國」之說

二、多選題(21分)
說明:第18至第24題,每題各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出正確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3分,各選項獨立計分,每答對一個選項,可得0.6分,每答錯一個選項,倒扣0.6分,完全答對得3分,整題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在備答選項以外之區域劃記,一律倒扣0.6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

18.下列文句中的「行」字,有「實施」之意的選項是︰
(A)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陶淵明〈責子〉)
(B)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禦也(《孟子‧公孫丑》)
(C)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戰國策‧秦策》)
(D)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五年》)
(E)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論語‧述而》)
答案:(B)(C)
測驗目標:檢驗字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A)「行」:不久、將要之意。(B)「行」:實施之意。(C)「行」:實施之意。(D)「行」:流行、流通之意。(E)「行」:泛指一切言行。

19.美學家說:「感覺是我們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因此,文學家多善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等意象,藉以引起讀者的聯想,激動讀者的情緒。下列作品中運用上述感覺意象三種以上(含三種)的選項是:
(A)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裏長(王昌齡〈送魏二〉)
(B)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秦觀〈踏莎行〉上片)
(C) 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遊女帶香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李珣〈南鄉子〉)
(D)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虞美人〉)
(E) 風飄飄,雨瀟瀟,便做陳摶也睡不著,懊惱傷懷抱。撲簌簌淚點拋。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淅零零細雨灑芭蕉(關漢卿〈雙調‧大德歌〉)
答案:(A)(B)(C)
測驗目標:檢驗修辭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A)「橘柚香」-嗅覺,「入舟涼」-觸覺,「愁聽清猿」-聽覺。(B)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視覺,「閉春寒」-觸覺,「杜鵑聲裏」-聽覺。(C)
「乘彩舫,過蓮塘」-視覺,「棹歌驚起」-聽覺,「遊女帶香」-嗅覺。(D)「少年聽雨」、「壯年聽雨」、「而今聽雨」、「斷雁叫西風」-聽覺,「紅燭昏羅帳」、「江闊雲低」-視覺。(E)「雨瀟瀟」、「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淅零零」-聽覺,「風飄飄」、「細雨灑芭蕉」-視覺。

20.古人論孝道的言論很多,如敬養父母、先意承志等。除了事親之外,寶愛自身也是盡孝之道,下列文字,符合寶愛自身之孝的選項是:
(A) 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大戴禮記‧曾子本孝》)
(B)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
(C)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
(D)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
(E) 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紀孝行章》)
答案:(A)(D)
測驗目標:檢驗閱讀與理解作品能力
分析說明:本題題幹的關鍵句在:「符合寶愛自身之孝」。從為人子出發的分別是
(A)(D)。(B)客觀闡述對待父母的關心。(C)叮嚀孝子應有的孝順態度。(E)
分別從「居」、「養」、「病」、「喪」、「祭」提示為人子應有的行孝精神。

21.滕宗諒重修岳陽樓,「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並請范仲淹作記。范仲淹讀了前人作品,將其歸納為悲、喜兩類。下列有關岳陽樓的唐詩,抒發悲懷的選項是:
(A) 白首看黃葉,徂顏復幾何。空慙棠樹下,不見政成歌(張說〈岳州看黃葉〉)
(B) 日長風暖柳青青,北雁歸飛入窅冥。岳陽樓上聞吹笛,能使春心滿洞庭(賈至〈西亭春望〉)
(C)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杜甫〈登岳陽樓〉)
(D) 倚樓高望極,展轉念前途。晚葉紅殘楚,秋江碧入吳。雲中來雁急,天末去帆孤。明月誰同我,悠悠上帝都(江為〈岳陽樓〉)
(E) 萬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長。問人何淼淼,愁暮更蒼蒼。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孤舟有歸客,早晚達瀟湘(劉長卿〈岳陽館中望洞庭湖〉)
答案:(A)(C)(D)(E)
測驗目標:檢驗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分析說明:(A)語譯:「白髮蒼蒼的時候愁看枯黃的葉子,過去年少的容顏還剩下些什麼?我在棠樹下徒自愧疚,政務沒有績效,不見人們歌誦。」(B)語譯:「白天漸長了,春風和煦,楊柳青青。雁鳥朝向北方,飛入幽深的天空。我在月陽樓上聽到別人吹笛的聲音,此時此刻春天愛戀的心情溢滿著整個洞庭湖。」(C)語譯:「從前我就聽說洞庭湖的水十分壯觀,今天終於登臨岳陽樓。往昔吳國和楚國從湖的東南分開,天地好像日夜在湖上浮動。親戚朋友沒有任何的訊息,我年老多病,只有孤舟相伴。北方的邊界烽火連天,我倚靠著岳陽樓的欄杆老淚縱橫不已。」(D)語譯:「倚靠著岳陽樓向最高最遠的地方望去,心裡頭輾轉反覆想著自己的未來。夕照的樹葉映紅了昔日的楚國,秋天江水十分清澈流入古代的吳國。在一片雲霧中雁鳥飛得急促,孤單的小船前往極遠的地方。有誰能和我共賞明月,悠閒地一起回到京城。」(E)語譯:「年代久遠的巴陵山駐守在這裡,平靜的洞庭湖從這個方向望去非常綿長。我問別人洞庭湖為什麼如此廣闊無邊,他們說傍晚時分湖水更加蒼茫浩瀚。層層波浪浮動大地之氣,太陽隱沒在湖水的中央。孤單的船隻上有個想家的人,心想什麼時候才會抵達瀟水湘水?」

22.下列關於詞、曲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 北曲的四聲是平、上、去、入
(B) 詞、曲原可入樂,都屬音樂文學
(C) 相對於詞而言,曲的語言比較通俗、淺顯、自然、接近口語
(D) 一般來說,詞不能隨意增加襯字,曲可以有襯字,而曲的襯字大都用在句尾
(E) 詞、曲的句式,在其格律內可以長長短短,不必通首都是四言、五言或七言
答案:(B)(C)(E)
測驗目標:檢驗重要國學與文化常識
分析說明:(A)南曲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北曲四聲則分為陰平、陽平、上、去,沒有入聲字,入聲字分別融入平、上、去三聲之中。(D)曲的襯字不能用在句尾,只能用在句首和句中。

23.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在胡適以前,白話文、新文言體和漢字拉丁化的運用,主要是為了適應政治上和教育上的需要而已。早期的社會改革者在提倡白話文的時候,從未想到要涉及到文學的範圍去,而白話小說的作者自己,亦從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中國的正統文學。因此,胡適在白話文運動的貢獻是非常顯著的:他不但認識到白話文的教育價值,而且還是第一個肯定白話文尊嚴和它的文學價值的人。在他看來,中國文學能有今天的成就,乃是因為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有通俗的作品以非正統文學姿態出現的緣故。關於這一點,他在《新青年》早期的文章裡、在《白話文學
史》上卷中,一再從中國詩歌、戲劇和小說的發展史中引用例子來證明。依此看來,當時倡導白話文學,不但不會與中國文學的傳統脫節,而且還是保證這傳統繼續發展下去的唯一可靠辦法。(夏志清〈文學革命〉)
(A) 在胡適的觀念裡,非正統文學是豐富中國文學的重要成分,是成就中國文學的重要力量
(B) 有人以為胡適是第一個提倡白話文的人,實不正確;但他的確是第一個肯定白話文的文學價值的人
(C) 「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中國的正統文學」,可見白話小說的作者普遍有求變求新的精神,要在正統文學之外,自創新局
(D) 所謂「主要是為了適應政治上和教育上的需要」,意指白話文、新文言體和漢字拉丁化,都更便於吸收新知、傳佈新知,有助當時中國政治與教育的改革
(E) 本文旨趣在於強調當時倡導白話文學是正確的,並凸顯胡適對「文學革命」的重大貢獻
答案:(A)(B)(D)(E)
測驗目標:檢驗閱讀與理解作品能力
分析說明:「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中國的正統文學」,意思是說早期白話小說的作家,不認為自己的作品可以代表中國文學,所以對自己的作品有一種自卑的心理

24.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公明宣學於曾子,三年不讀書。曾子曰︰「宣,而居參之門,三年不學,何也?」公明宣曰︰「安敢不學。宣見夫子居宮庭,親在,叱吒之聲未嘗至於犬馬,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見夫子之應賓客,恭儉而不懈惰,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見夫子之居朝廷,嚴臨下而不毀傷,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說此三者,學而未能,宣安敢不學而居夫子之門乎?」曾子避席謝之曰︰「參不及宣,其學而已。」(《說苑‧反質》)
(A) 就公明宣所答可知:對於「學習」範圍的認知,公明宣比曾子更開闊
(B) 公明宣「三年不讀書」,實際上他所讀的是「為人處世」這部書
(C) 曾子「避席謝之」,是因為他自認忝為公明宣的老師,卻未能鞭策他讀書,深感慚愧
(D) 平心而論,曾子自身言行莊重,無意中產生了不言而教的效果,又時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固無負於老師之職分
(E) 子夏曾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 ‧學而》),與公明宣對「學」的看法相近
答案:(A)(B)(D)(E)
測驗目標:檢驗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分析說明:(C)曾子與公明宣最大的不同在於兩人對學習的定義不一樣;曾子以為讀書才是學習,公明宣則認為生活就是學習。曾子認為公明宣的看法比他寬闊。所以深感慚愧。
語譯:公明宣問學於曾子,三年來卻不曾讀書。曾子說:「公明宣,你在我的門下三年了,可是卻不好好學習,這是為什麼呢?」公明宣說:「我怎麼敢不學習?我看見老師在宮室庭院,只要父母親在時,你從來都不會將情緒發洩在犬馬等畜生身上,我很喜歡你這樣的修養,但怎麼學都學不會;我看到你在接待賓客時,恭敬儉樸卻不怠惰,我很喜歡你這樣的修養,但怎麼學都學不會;我看到你在朝廷時,嚴厲對待部屬卻不傷害他們,我很喜歡你這樣的修養,但怎麼學都學不會。我欣賞你這三種德性,卻怎麼也學不會,我怎麼敢不好好學習而居於老師的門下你呢?」曾子聽了公明宣的話後就離席向他道歉說:「我比不上你,大概就是學習這件事了。」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佔 45分)

說明:本大題共有二題,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並標明題號。

一、 語譯( 18分)
請將下列文言文譯為語體文,並注意新式標點的正確使用: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
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
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
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李斯〈諫逐客
書〉)
測驗目標:檢驗理解作品與寫作的能力
分析說明:本題首重文意翻譯的正確性,其次則考量翻譯文字的流暢性,至於翻譯文字是否具有文采,因衡量考生實際作答情況,大考中心並未特別強調。換句話說,本題主要是以「信」、「達」為評分要項。其次,因為本題特別指出要注意新式標點的正確使用,所以評分時也會視標點符號的使用正確與否,斟酌給分。
參考語譯:因此泰山不捨棄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挑選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廣;君王不排斥百姓,所以顯明它的盛德。因此地不分東南西北,人不分本國外國,時時充實美好,鬼神降下福祉,這是五帝三王何以無敵的原因
。現在君王卻擯棄百姓而幫助敵國,斥逐賓客而成就諸侯,使天下的賢士退避不敢向西,駐足不入秦國,這正是借兵器給敵人,送糧食給盜賊啊。

二、作文( 27分)
請以「探索」為題,寫一篇首尾俱足、結構完整的文章,文長不限。
【注意】不得以新詩、歌詞或書信的形式書寫。

分析說明:「探索」這個題目,可以記敘個人探索的經驗,可以議論探索的意義
,也可以發抒個人探索某事某物時的情緒感悟,完全要看考生個人對「探索」此一主題與觸發而定。由於本題並沒有引導文字,只要考生扣緊「探索」的題意
,都可以盡情發揮,自由進行寫作。
作文採「三等九級」的方式評分,如果內容豐富,結構完整,敘述細膩,情理分明,比較具有文學表現者,就能得「A」等。其次,如果內容合題,唯欠深入;情理平實,文采不足,可以得「B」等。至於內容貧乏,組織鬆散,敘述凌亂,文句欠通,就只能得「C」等。除此之外,也會視錯別字多寡,斟酌降級。
從新聞報導看到考生對於作文「探索」的反應,大多表示相當容易發揮,但是也有不少考生認為題目很抽象,加上沒有引導文字,所以短時間內不知從何寫起?一般而言,考生大抵認為「探索」雖然容易發揮,但是不容易寫得好,是屬於「易寫難工」的題目。

參考範例

探索(一) 建國中學 陳泓任

「嘰嘰叩叩」淡淡的,腳踏車在河堤抹上一線水痕。
雨過天晴的夏日午後,我甩脫鼎沸軒騰,獨享腳下的輕重緩急。在競速與悠閒之間,在現實與冥想之間,循著自己的節奏,游目騁懷。雙輪將石鋪路的下一段輾成過去,心神將記事本的下一刻納為回憶。景、心相仿,皆在探索新奇。
前進,便是一種探索。

「嘰叩嘰叩」車行上坡,每一步都更為吃力。車道高升低降,視線也隨之俯視仰望。
心情的起起伏伏,讓自己檢視過往點滴。一段旅程牽連著一串故事,在這之中,只有部份能成為記憶,又僅有些許能昇華成影響,最後,凝結成潛意識沉入腦海深層。探索重塑這個過程,但也逆推這個過程,把回思的底蘊,轉化成輕巧的悠閒。
回顧,也是一種探索。

「嘩嘩,叩叩叩」輕輕轉向,繞過河濱公園球場上的喧嘩。
嘈雜下的沉思,最深刻的寧靜。短短一瞬的沉澱應該珍惜,這是向周遭摸索之外,罕見的反求諸己。從身外的喧騰提取內心的寂靜,向外探索多了,總該回歸自身的價值。
沉思,亦是一種探索。

「沙沙」夾道野草茫茫,車道隱入迴彎後的綠意。
遊歷總會遇無法掌握的未知,自己也有自己不了解的深沉,在躍動的形體內沉寂,沉寂了十八年。也許就是這樣,我才無法超越接近自我時的無助。探索自我,如同將意識領入內在的狹彎,游移在陌生與熟稔的灰色地帶。
徬徨,就是一種探索。

「嘰嘰──」緩緩停下,張望四周,了無人行。
騎遠了,也累了。要走過一段路,才會發現自己體能的力度;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發現自己心靈的器度。或許,只有時光才能讀取自己的心靈。
時間一層層引導自我進入,卻也一層層阻擋外人窺探的視線。光陰的河堤,只留有自我尋訪,尋訪內心的輕重緩急。探索相伴著孤獨,孤獨是探索必經的旅程。
獨處,會是一種探索。

「鈴鈴鈴」
「喂,我現在在馬場町附近的自行車道…」
「嗯嗯,我也快到了」
結伴,也是一種探索吧?輕傾著車身,我靜靜的等待同伴的雙輪。

單車前行,河堤岸上兩線水痕。


探索(二) 建國中學 丁柏舜
  時間的長流一如反常地湍急,分針不留痕跡地滑過最寧靜的蔽處,美妙卻危險的十二點五十九分再度降臨,宣告即將到來的未知,我在枕邊,合上書本,閉上雙眼,靜靜地想。
  我想起了無數世代前的一個陌生人。並不確定自己是否幻想,但這個影子確實出現了。或許,我是天生的故事創造者;或許,我們只是偶然相遇。
  習慣性地,我把這個親切的陌生人當作是我,由他帶領我,走過另一個世界,憑我的意志,我甚至可以操控他,一個沒有肉體卻真實存在的靈魂。
  但,這些都不過是我從來就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
  這是我第一次思考、第一次懷疑。
  我是一個閱讀歷史的人,一個背著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罪人。我的思想已被禁錮,就在這一塊塊的中國字裡。是命中註定的,我被賦予跟隨的使命。
  一度,我曾認為我是文化的領導者,卻不幸地逐漸瞭解,我是文化的奴隸,思想早已被囚禁,從四方八方來的枷鎖,從各式各樣的型態。
  我想破口大罵,我質疑這一切,我恨他。但我心知肚明,他是無辜的。將他的精華灌注我腦殼的人,是我。我是主動的一方。我自知,我是被迫的,我實際上是非常被動的。我希望找回一點屬於自己的靈魂,我希望利用我固有的根本,卻可悲地發現,我已沒有能力,我從來就不曾有這樣的能力。沒有人給過我!
  這不是探索!我將書本擱在一旁,想將已僵化的人形驅逐出我的軀殼,這才發現,我已陷溺太深,只因為,除去了這些,我只不過是個空殼,毫無招架能力的走肉。我大驚,我想哭,我找不著屬於自己的根。
  或許,循著他的腳步,是一條捷徑,一條千千萬萬的人都走過的捷徑。我已被塑造成走捷徑的機器,就因為這是條大家都走的路。我想跳脫,卻找不到路的盡頭;我想休息,卻沒有屬與自我的空間。對我來說,這不過是監獄。
  在外來的衝擊,我隨之波動,找不到平衡點,是這條船上乘客共同的悲哀。我想拋下這一切,打成包裹,負在肩上,找出自己的路,無奈尋不著知音!如此走完一個輪迴,我才發現,這是一條沒有答案的迴路。

探索 (三) 建國中學 林居正

小時候,睜開雙眼、打開雙手,世界便進入我的掌握之中,還記得那時我兩掌撐地、雙膝跪地,我不懂為何大人都要活在上面的世界裡,「下面」,不是有趣得多嗎?
看到蟑螂,大人似乎都不經腦袋地拿起拖鞋便拚命喊打,他們都不知道和蟑螂賽跑是多麼好玩的一件事!看到桌子椅子,大人只知道把它們當作凌虐的玩具,總是放些重重的東西欺負他們,卻從來沒有發現每張椅子上面都有不同的花紋、每張桌子下面都有一片嶄新的天地!「偉人總是寂寞的。」我這樣告訴自己,大人總是自以為是,以為站得高就看得遠,其實坐在地上向上看的天空才是最遼闊的。
曾幾何時,我也不甘寂寞,腳踏實地地步入大人的世界,我終於明白多少的偉人被大人們從地上連根拔起,「原來要成為偉人這麼難!」於是,我也慢慢學會大人的那一套登高望遠、那一套自以為是,更慢慢了解當大人真的不好玩,我慢慢地失去了眼、失去了手、失去了探索的能力,因為成為了大人,我的天空越來越小、越來越小,我才明白,原來我小時候真的是個偉人。
我開始學習怎麼越活越回去,我想再一次接近大地、再一次擁有遼闊的天空。索,原本就是指繩索,大人的那一條繩索,又細又短;小時候的繩索,又粗又長,一直蔓延到我看不見的宇宙中,我試著去抓住它,卻發現不管我怎麼彎腰、怎麼蹲低都觸不著它,我才終於明白了:
成為大人後,我已經無法曲膝、無法跪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繩索,讓另一名探索者,成為下一個偉人。

探索(四) 建國中學 雷翔宇

從台北探索館向南,正是台北最高(也是世界最高)的建築──台北101。在這城市巨人的足上,登高俯瞰,川流不息;舉頭仰望,高聳入雲。
滿載職員的電梯上上下下,好不疲累。四處奔波的人們,足跡互相交疊,擾亂了城市的思緒。偶然緊跟著一位西裝筆挺的人衝出大門,搭上等候已久的計程車,下一站毫無預警。路途上有兩三輛車超越,紅燈前的斑馬線上有學生奔跑,拐個彎正好陷入車陣。
這是台北,一個有呼吸的城市。它孕育著百萬菁英,悄悄穩固著百萬個齒輪的軸心。當我們不停的旋轉──為了生活或學習而行動,它使我們能夠互相吻合,締造前所未有的效益。當我們汲汲營營於自身的事務,我們看不見城市無形的手,但是只要慢下腳步,不必刻意搜索,城市動力的輪廓彷彿深刻了起來。它不跟著城市中少數的我們止步、回望,它繼續跑著。
這股每天使大家充滿朝氣的動力,將跑去哪裡呢?繼續往市區內的捷運終點站追尋。也許在郊區的購物中心下車,問候了兩排老榕樹後,來到放課後的學校操場。仍有制服的影子在揮灑汗水,以及用不完的青春活力。
就像是棋盤上跳躍的棋子。在偌大的棋盤「台北」上,有時彼此建出通往終點的快捷道路,有時卻互相卡住。而城市的正如敏捷的棋手,準確的將來來往往的棋子送去正確的歸宿。所以在市區踅了一圈,沿著廣場回到市政府,巨人依舊高聳入雲,足邊依舊川流不息。
再次步入台北探索館,能供探索的已不止人事地景,心中的震撼與台北的無形的力量產生極大的共鳴。或許,值得深究的事物不需華麗的冒險,反而是潛心的體會,更能激起漣漪。

評析九十二年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題

評析九十二年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題
壹‧前言
比起去年第一次實施的指定科目考試,今年國文考科鑑別度高,題目靈活
,文學的深度與廣度,也符合原本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對指定考科–國文科的定位。如果您曾也是去年指考國文科的強力批判者,那麼今年您應不吝給予熱烈的掌聲,在「有功無賞,打破要賠」的大環境下,今年的國文科試題,甚能針對去年的偏頗試題,作很好很正確的修正。對於從事國文教學來說是一種福氣,對於學生來說,有越來越快樂學習的機會。
國文考科的「學科能力測驗」,經過整整十年的研究發展,經過多少測驗專家和專門領域學者的努力,已經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它所負責考查的基本語文能力、中國文學與中國文化的基本知識及基本治學能力,都已成熟的把握住基礎化、生活化、流行化、實用化、白話文化、媒體材料化等語文資格考試的精神。
原本指定考科是針對大學選才需要具備特定或特殊語文學習成就和潛能而精心設計的,和學科能力測驗的設計有明顯的區隔。由於具備不同的評量目標
,所以,指定科目考試和學科能力測驗,無論在測驗指標、考查範圍、內容形式,都應有顯著的差異。由於將語文考查定位為較高層次的指定考科,去年試題突然政策大轉彎,臨時走向學測題型,使得原先規劃的正確而理想的方向,
整個陣腳大亂。
經過一次震撼的洗禮,今年指定考科–國文科隨即修正走回大考中心長期研發規劃的主流方向,不管題目難易的鑑別度,或者考查文學素養的深淺度,都能合理透過難易的精密配當,因此語文程度高下的分別,優劣立判,讓有特殊語文學習成就的考生與期待特定潛能學生的科系兩蒙其利、各遂其成;語文特別優越的考生能拉大差距,得其所哉,各相關科系亦能精準完成選才的任務。這是今年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特別值得喝采之處!

茲以指定科目考試的測驗目標為分類的項目,依據試題的意涵與考查形式詳作歸類,提供大家參考。
貳、測驗目標比例一覽表
一、語言文字之理
解與分析能力 1 能理解、辨析古今語法、語義之特徵與差異 1、2、3、4、5、18
2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中關鍵文句之意涵 3、6、18
3 能理解、辨析作者之論點與作品之旨意 6、7、10、11、14、15、16、17、20、21、23、24

4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主題與支持性細節之對應關係 8、10、11、12
5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之形式結構與意義內涵之對應關係 8
二、語文資訊之評
判與應用能力 1 能結合生活經驗或相關知識,評判作者的觀點與作品的內涵 7、8、12、13
2 能評判不同媒材中應用性文字之精確度與合宜性
3 能運用各種媒材與相關資料,適切而有效的輔助閱讀與寫作
4 能因應目的與作品性質,建構適切的閱讀、寫作策略及內涵 非選擇題一、二
5 能透過閱讀與寫作歷程,發展出分類原則,系統性組織、建構語文資訊 非選擇題一、二
三、文學之想像與
鑑賞能力 1 能鑑賞文學性作品之優劣,並發揮創造性之想像,豐富心靈視角 19
2 能透過作品之意象、情節等構成要素以及象徵、隱喻等文學筆法,體會其言外之意,並品評其審美價值 10、11、12
3 能鑑賞古今不同文體之文體特徵與文學風格 8、9、22
4 能鑑賞、比較相同或不同作家、作品之特色與風格 11、19、22
5 能感知、體悟文學史上之文學體式、重要流派之發展、流變及其對現代之影響 8、22
四、文化之體悟與
創造能力 1 能體悟重要學術思想之內涵與影響 7、14、20、24
2 能體悟中國文化史之發展、流變及其對現代之影響,並具文化創發之能力 17、22
3 能適切連結、體悟、建構科技與人文、知識與價值、傳統與現代之關係 10
五、語文內涵與生
命經驗之思考
與綜貫能力 1 能將相關知識與生活經驗一併帶至閱讀與寫作行為中,以提昇閱讀與寫作進境 13、非選擇題一、二
2 能透過閱讀與寫作經驗,思考、體會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人所共同關心的問題 非選擇題一、二
3 能將古今語文內涵與自我生命經驗兩相融攝,適切結合知識與生活、學理與實用、理性與感性,形塑自我的人格生命 非選擇題二

就指定科目的測驗目標而言,今年國文考科在鑑別度、可信度、深度、廣度等方面,大致都符合指定科目考試的測驗目標。上列是國文科試題和各項能力指標的對應表,由以上列數據資料,此次題目廣度夠,測驗題涵蓋面周延普及,在「語言文字之理解與分析能力」、「語文資訊之評判與應用能力」、「文學之想像與鑑賞能力」、「文化之體悟與創造能力」四大面向,十八個指標上,都能一定的涵蓋知、情、意等層面,作好妥當的安排配當。非選擇題的寫作題,
也能掌握「語文內涵與生命經驗之思考與綜貫能力」的原則,要求考生將相關知識與生活經驗一併帶至閱讀與寫作行為之中,適切結合知識與生活、學理與實用、理性與感性,形塑自我的人格生命。
參、試卷特色
九十二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題,共計第一部分:單一選擇題題,多重選擇題題,凡題;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只有一題寫作題。茲分別說明如下:
今年的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能和實施十年的學科能力測驗明顯而有效的區隔。無論在測驗目標、題型形式、內容範圍等方面,都有顯著的差異。讓語文學習與檢驗的不同階段性,能有效的區分。學科能力測驗所要求檢驗的基本語文能力和指定科目考試所要求的較高層次的文學能力考查,從此有了明顯的界定。此次指科考題以文學的實質內涵為主軸,和以基本語文能力為方向的學測,將成為爾後命題的典範。
選擇題部分,以考查學生知能、情意等多元而立體的內涵為主,比較側重「語言文字之理解與分析能力」、「文學之想像與鑑賞能力」。由於選材多以文學意涵很濃的詩文入題,命題技巧十分細膩,所以,考生成就好壞與能力優劣的分布曲線有很合理的對應。從五大類別的測驗目標來看,「語言文字之理解與分析能力」所佔比例最高,其次是「文學之想像與鑑賞能力」,「文化之體悟與創造能力」、「語文資訊之評判與應用能力」比例較低。「語文內涵與生命經驗之思考與綜貫能力」,則呈現在非選擇題–寫作題,設計也妥當可喜。
測驗內容由去年完全從六家民間版本選文出題的,只有課本與文教各一題;
今年以出處來統計,則有十四篇,這種選材與題目配當兼顧民間版教科書的趨勢,已經顧慮到國文教學活動的實際困境,對於經典詩文的教與學,有積極的激勵作用。此次列為考題的詩文如下,古文有:荀子〈勸學〉、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諸葛亮〈出師表〉、魏徵〈諫太宗十思疏〉、韓愈〈師說〉、范仲淹〈岳陽樓記〉、司馬光〈訓儉示康〉、蘇洵〈六國論〉、蘇軾〈赤壁賦〉、蘇轍〈黃州快哉亭記〉、顧炎武〈廉恥〉。韻文有:崔顥〈黃鶴樓〉、白居易〈琵琶行〉、白樸〈沉醉東風‧漁父詞〉等。除此而外,都以課外選材為鑑別的工具,就測驗題分而言,有分出自課外。
不可否認的,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的命題材料,仍以鑑別考生能力為指標,
不希望學生仍停留在反覆練習的層次。選材既然多以考生沒有接觸過的選文作為題幹或選項的命題資料,這就充分反映出現行考題,已經真正建立以語文能力為導向的主流趨勢。
題組分量仍延續去年,分成三組。如果以閱讀短文的角度來統計,則占了題,是比重最可觀的部分。其中古詩文包辦題,兩題現代詩。閱讀能力的主流價值,不可小覷。如何在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或者強化閱讀的能力,
是刻不容緩的計劃,國文考科需要時間來累積能力,僥倖投機不得。
韻文的取材加重,是未來考生要注意的趨勢,君不見本次考題出現了七題韻文(唐詩),總計引錄首唐詩,作為考查語文能力的依據。一般而言,考生對於韻文的概念比較生疏,同時比較支離破碎。但是,作為命題材料而言,韻文
(包含詩經、楚辭、賦、樂府詩、古詩、唐詩、宋詞、元曲、現代詩等)小而美的篇幅與含蘊深遠的詩句形式,是命題取材的最理想考量。教者與學者不可不察。
文法與修辭今年仍然有考題出現,比較特別的是,它鑑別的方式不是一般傳統對號入座的認知,而是重視理解分析的能力。例如:第題考查「不同感覺移轉的手法」,雖然在「摹寫」修辭法的範圍,但它更重視對於詩文的真正了解
。去年指定考科第題的互喻手法,雖是「譬喻」修辭的範疇,但是,它所考查的目標,還包括了更進一層的閱讀與理解的能力。因此,在加強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的是,除了閱讀的廣度要增加以外,思考理解的深度也要同時考慮,唯獨如此,才是禁得起考驗的閱讀能力。
寫作題今年只有一題,分數配當少了十分。題目的難度稍為降低,考生有比較多的時間,可以從容寫作。寫作的測驗目標旨在考查考生能否將相關的知識與生活經驗結合,融入閱讀與寫作之中;同時考查學生是否具備將語文內涵與自我生命的經驗兩相融攝,適切地融合知識與生活、理性與感性,形塑自我的人格生命。就寫作途徑而言,考生要確切掌握題意,選擇一次最切身、最深刻、最感人的印象或經歷,結合創造性的想像力,不難寫出一篇感人肺腑的佳作。
肆、試題分析

第壹部分:選擇題(佔55分)
一、單選題(34分)

說明:第1至第17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2分,答錯或劃記多於一個選項者倒扣2/3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

1.許慎〈說文解字敘〉有「六書」之說,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下列各組漢字,屬於同一種六書分類的選項是︰
(A)刃、本、日 (B)犬、下、公 (C)慫、闊、筐 (D)森、國、龍
答案:(C)
測驗目標:檢驗六書原則與辨識字例的能力
分析說明:(A)「刃」與「本」屬指事字;「日」屬象形字。(B)「犬」屬象形字
;「下」屬指事字;「公」屬會意字。(C)「慫」「闊」「筐」三字都屬形聲字。(D)
「森」屬會意字;「國」屬形聲字;「龍」字有象形字與形聲字兩種說法。

2.下列文句中,完全沒有錯別字的選項是︰
(A) 老唐誤信友人勸說,導致投資失敗,如今已到了走頭無路的地步
(B) 張三不僅工作能力好,又篤實可靠,因此備受重視,是炙手可熱的挖角對象
(C) 幾位實業家一口同聲表示,創業維艱,守成亦不易,必須戰戰兢兢,才可能鴻圖大展
(D) 考前他抱著勢在必得的決心,期待一舉金榜題名,沒想還是名落孫山,真教人為之挽惜
答案:(B)
測驗目標:檢驗字形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A)「頭」→「投」。(C)「一」→「異」。(D)「挽」→「惋」。

3.下列各文句中「」內的詞語,用法正確的選項是:
(A) 他平素「色厲內荏」,是位外剛內柔的正直長官
(B) 聽到別人犯錯時,應該抱著「哀矜而勿喜」的態度
(C) 孫君「當仁不讓」,獨吞與友人合作投資所得的利潤
(D) 父親鼓勵張生要「不恥下問」,向老師多多請益,學業才會進步
答案:(B)
測驗目標:檢驗詞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A)「色厲內荏」:外表剛強嚴厲然而內心軟弱。(B)「哀矜而勿喜」
:要同情對方,不因查明案件而感到歡喜。(C)「當仁不讓」:遇到該做的事,要主動承擔,不用推讓。(D)「不恥下問」:不以向身分卑微或學問淺薄的人請教為可恥。

4.下列對《荀子‧勸學》的解讀,正確的選項是:
(A)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的」是「之」的意思
(B)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假」是偽裝、模仿的意思
(C)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結」用以形容心志之堅定
(D)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兩個「青」字和兩個「藍」字都是名詞
答案:(C)
測驗目標:檢驗字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A)「的」:箭靶的中心。(B)「假」,借。(D)第一個「青」字,意思是「青色的染絲」,名詞;第一個「藍」字,意思是「藍草」,名詞;第二個「青」字,當形容詞用;第二個「藍」字,仍為「藍草」,名詞,

5.隨著社會發展的加快,外來詞在現代漢語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重要,這值得我們重視。含有音譯成分的外來詞主要有:(一)純音譯,如布丁(二)半音半意譯,如千瓦(三)音譯加類名,如卡片(四)音意兼譯,如俱樂部。下列外來詞依此順序排列的選項是:
(A)嬉皮、啤酒、吉他、華爾街
(B)吉他、華爾街、啤酒、嬉皮
(C)吉他、嬉皮、啤酒、華爾街
(D)啤酒、吉他、華爾街、嬉皮
答案:(B)
測驗目標:檢驗詞彙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嬉皮」:hippie,音譯兼意譯;「啤酒」:beer,音譯加上類別
;「吉他」:guitar,純音譯;「華爾街」:wall street,半音半譯。故答案選(B)

6.成語是現成的簡短有力的詞組,運用得當,可使文章生色,所以作者多樂於採用,如:
甲、唉呀,不好了,阿彌陀佛,怎麼辦呢?我急得□□□□(吳濁流〈一場虛驚〉)
乙、楊逵先生若是有三長兩短的話,我蒙上謀殺名作家的罪名是難免的。多麼敬愛祖父的楊翠小姐一定不能原諒我。如今回想當時的憂慮,□□□□(陳秀喜〈楊逵先生和大鄧伯花〉)
丙、每一次看見你□□□□/阿爸的心多麼絞痛/孩子呀!不要忘記/一時的得意/往往是無數怨恨的種子(吳晟〈愚行〉)
丁、在中篇小說〈雨〉裡面,鍾理和倒描寫了反面的地方士紳人物─ ─羅丁瑞。「日據時代身任庄役場(鎮公所)兵事係要職,大權在握,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在地方上叱咤風雲,□□□□,不可一世……」(葉石濤〈新文學傳統的繼承者──鍾理和〉)上引各段文字□□□□內的成語,依序最適宜填入的選項是:
(A) 心有餘悸/汗流浹背/趾高氣揚/吐氣揚眉
(B) 汗流浹背/心有餘悸/吐氣揚眉/趾高氣揚
(C) 心有餘悸/汗流浹背/吐氣揚眉/趾高氣揚
(D) 汗流浹背/心有餘悸/趾高氣揚/吐氣揚眉
答案:(D)
測驗目標:檢驗文意與詞語應用的能力
分析說明:「汗流浹背」:汗流很多,溼透背部,形容工作辛勞或十分慚愧、驚恐的樣子。「心有餘悸」:形容危險不安之事雖然過去,然而回想起來仍然感到緊張害怕。「趾高氣揚」:形容驕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樣子。「吐氣揚眉」:形容被壓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感到快樂如意。

7.下引文字,依文意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
始吾幼且少,
甲、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
乙、及長
丙、為文章以辭為工
丁、乃知文者以明道
務采色,誇聲音而以為能也。(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A)丙乙丁甲 (B)丁丙甲乙 (C)丙甲乙丁 (D)丁乙甲丙
答案:(A)
測驗目標:檢驗文意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這種重組題要具備上下文的銜接能力。首句「始吾幼且少」,和(乙)
選項文意上有時間上今昔聯結的線索,(丙)(丁)內容上有對比的況味。柳宗元主張文以明道,是唐宋古文八大家,所以開頭首句與「丙乙丁」,從時間與認知交錯區隔,有合理的連繫。另外,(甲)選項應與末句連結,原因是「炳炳烺烺」
與「采色」、「聲音」,都屬於文字風格,宜一併看。
8.新詩並非全無格律可言,其取法古典詩,講求句式整齊、句尾押韻的例子時有所見。請據此推敲,下引戴望舒〈寂寞〉一詩,□□內最適宜填入的選項是:
園中野草漸□□/托根於我舊時的□□/給他們披□□的綵衣/星下的盤桓從茲消隱
(A)離離/腳印/青春 (B)../憂愁/年少 (C)青青/懷念/繽紛 (D)瑟瑟/創傷/斑斕
9.
以「也」字為句尾詞,《論語》、《孟子》及先秦諸子已多見,宋人散文亦好用之,其中使用「也」
字形成特殊風格而最為後人所稱頌的文章是:
(A)蘇洵〈六國論〉 (B)蘇軾〈留侯論〉 (C)曾鞏〈墨池記〉 (D)歐陽脩〈醉翁亭記〉
10.人倫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質素,而文人亦常在詩作中流露對人倫的真切感受。我國傳統將人倫略
分為五個層次: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為了更切合實際,可以稍稍改動為:(一)
夫妻(二)親子(三)手足(四)朋友(五)群己。下列詩篇,其內容符合此排序的選項是:
甲、自君之出矣,羅帳咽秋風。思君如蔓草,連延不可窮(南朝‧梁‧范雲詩)
乙、遊人武陵去,寶劍直千金。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唐‧孟浩然詩)
丙、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唐‧杜甫詩)
丁、一春簷溜不曾停,滴破空階蘚暈青。便是兒時對.雨,絕憐老大不同聽。
雁回杳杳渾無夢,鵲語啾啾似有憑。忽得遠書看百過,眼昏自起剔殘燈(宋‧劉克莊詩)
戊、燈怯寒威焰不青,忽聞急雪打窗櫺。宵深未敢拋刀尺,為伴孤兒課一經(清‧汪鈴詩)


(A)
甲丙乙丁戊 (B) 丙乙甲丁戊 (C) 甲戊丁乙丙 (D) 丙丁戊甲乙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