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評析九十六年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題

評析九十六年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題 林明進


壹‧前言
九十六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是以八十四年課程標準為依據,所以文言文與語體文的比例是六十五比三十五,與去年相當。今年指考國文科命題回歸課本,是大考中心考量的重點,目的是希望學生回歸課程,專心學習。也許從課本命題,有很多層面的顧慮,以致於近年來的試題,逐漸偏離課本,並且漸行漸遠的傾向。於是,學生反而產生過度學習答題的技巧,而忽略了對課文的熟讀、理解與體會。
指考與學測之間的有所差異,就課文的範圍而言,學測只考前四冊,而指考則考全部六冊;從題目的難易深淺而言,指考本來就比學測稍深稍難,因此,命題時就略為偏重五、六冊,也就是時代比較久遠的選文。依據八十四年舊課綱的內涵,論語孟子仍屬講授的指定內容,所以文言文的版圖就壓縮的更厲害了。

貳、測驗目標比例一覽表
一、語言文字之理
解與分析能力 1 能理解、辨析古今語法、語義之特徵與差異 1、2、3、4、5、18
2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中關鍵文句之意涵 3、6、18
3 能理解、辨析作者之論點與作品之旨意 6、7、10、11、14、15、16、17、20、21、23、24

4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主題與支持性細節之對應關係 8、10、11、12
5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之形式結構與意義內涵之對應關係 8
二、語文資訊之評
判與應用能力 1 能結合生活經驗或相關知識,評判作者的觀點與作品的內涵 7、8、12、13
2 能評判不同媒材中應用性文字之精確度與合宜性
3 能運用各種媒材與相關資料,適切而有效的輔助閱讀與寫作
4 能因應目的與作品性質,建構適切的閱讀、寫作策略及內涵 非選擇題一、二
5 能透過閱讀與寫作歷程,發展出分類原則,系統性組織、建構語文資訊 非選擇題一、二
三、文學之想像與
鑑賞能力 1 能鑑賞文學性作品之優劣,並發揮創造性之想像,豐富心靈視角 19
2 能透過作品之意象、情節等構成要素以及象徵、隱喻等文學筆法,體會其言外之意,並品評其審美價值 10、11、12
3 能鑑賞古今不同文體之文體特徵與文學風格 8、9、22
4 能鑑賞、比較相同或不同作家、作品之特色與風格 11、19、22
5 能感知、體悟文學史上之文學體式、重要流派之發展、流變及其對現代之影響 8、22
四、文化之體悟與
創造能力 1 能體悟重要學術思想之內涵與影響 7、14、20、24
2 能體悟中國文化史之發展、流變及其對現代之影響,並具文化創發之能力 17、22
3 能適切連結、體悟、建構科技與人文、知識與價值、傳統與現代之關係 10
五、語文內涵與生
命經驗之思考
與綜貫能力 1 能將相關知識與生活經驗一併帶至閱讀與寫作行為中,以提昇閱讀與寫作進境 13、非選擇題一、二
2 能透過閱讀與寫作經驗,思考、體會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人所共同關心的問題 非選擇題一、二
3 能將古今語文內涵與自我生命經驗兩相融攝,適切結合知識與生活、學理與實用、理性與感性,形塑自我的人格生命 非選擇題二

就指定科目的測驗目標而言,今年國文考科在鑑別度、可信度、深度、廣度等方面,大致都符合指定科目考試的測驗目標。上列是國文科試題和各項能力指標的對應表,由以上列數據資料,此次題目廣度夠,測驗題涵蓋面周延普及,在「語言文字之理解與分析能力」、「語文資訊之評判與應用能力」、「文學之想像與鑑賞能力」、「文化之體悟與創造能力」四大面向,十八個指標上,都能一定的涵蓋知、情、意等層面,作好妥當的安排配當。非選擇題的寫作題,也能掌握「語文內涵與生命經驗之思考與綜貫能力」的原則,要求考生將相關知識與生活經驗一併帶至閱讀與寫作行為之中,適切結合知識與生活、學理與實用、理性與感性,形塑自我的人格生命。
參、試卷特色
一、選材廣泛,古今兼備
九十六年指定科目考試,選材涵蓋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小說、散文、詩歌,可以說琳琅滿目,連應用文、經典史料也包羅其中。例如:今年第12題以
《西遊記》作為命題材料,算是首次正式的將小說界四大奇書之一的「西遊記」
,強調它的文學地位。讓重視西方奇幻小說「哈利波特」的考生,有了很大的震撼。就歷史來說,的確有唐僧取經的事實,但是孫悟空並非真有其人,是作者根據民間傳說虛構出來的小說人物。這一題的測驗目標,在檢驗考生對古典小說的熟稔度,一般而言,只要對古典小說稍具常識,難度並不高。他如:第6題的成語測驗,選材出自現代名家的散文或新詩作品,題目的鑑別度、誘答力都很高。
二、課內課外,比例兼顧
就命題的份量來看,本卷課內課外的比例合理,難易也適中。甚至有些題目
的命題,它結合了課內課外的綜合概念。例如:第20、21、24題,在題幹的敘述與選項的設計上,就很巧妙的涵蓋課內的範文、論語、孟子並結合先秦文字、漢代材料、唐詩,選材多元多樣,靈活而不冷僻,是成功的命題理念。

三、題幹簡潔,文字樸實

過去國文科的命題形式過於包裝,文字過於典雅深奧,經常為人所詬病。今年的命題文字質樸是有目共睹的,試題的樣式雖然多元多樣,但已絕少刻意包裝
,題幹的文字簡明扼要,過去長篇累牘的現象一掃而空。例如:第11題以現代畫家的作品「誠齋詩意」結合南宋詩人楊誠齋的詩作,讓考出選答最能相應的組合,畫面清新,題幹簡要,雖然別出心裁卻不顯得花俏,十分樸實可喜。

四、閱讀理解,多元多樣

閱讀理解作品的題型,一直是指考選擇題的主力,它能準確考查考生的語文能力,又能評量出考生閱讀文意、解讀題旨的理解能力。內容多樣,形式多元,
諸如:古典散文、古典詩詞的判讀,字義理解、文句重組、修辭運用、篇旨歸納
等等,從多重試題的開發設計,進行閱讀與理解的鑑別,是值得鼓勵的。

五、語譯入題,導正教學

今年非選擇題出現語譯題,是本卷最大特色。然而事實上在八十九年的參考試卷中就已經開發完成,出現這種考題其實並不意外。翻譯是一種很好的語文訓練,它是文字轉換的基本功。不僅可以測度譯者對原文理解、感受的程度,也可以檢驗譯者處理文字的能力。本題選文錄自李斯<諫逐客書>,選取十七句,譯成白話文大約200字左右,作答時間的配當很適當。對於高中師生的教與學,有正面導向的積極意義。

六、探索寫作,鑑別度高

本卷非選擇題第二題,沒有任何引導文字,性質上屬於命題作文。若從議論的角度出發,可以從探索的原因、探索的目標、探索的方法、探索的結果等幾個角度進行分析議論。若從記敘或說明的角度出發,可以結合自身的經驗做說明
,如自己對情感、價值觀、生命哲學的探索,都是值得發抒的觸角。一般而言
,對於考生來說,第一種寫作手法如果沒有新意,容易流於空泛,形成人云亦云
的窘境。第二種手法比較討喜,考生可以找自己最熟悉、最鮮明、最吸引人的素材,再透過文學的包裝,細膩的筆調與豐沛的情感,寫作的內涵比較容易引人入勝。考生寫作能力的良窳,在這種題目面前,高下立判。

肆、試題分析

第壹部分:選擇題(佔55分)
一、單選題(34分)

說明:第1至第17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2分,答錯或劃記多於一個選項者倒扣2/3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

1.許慎〈說文解字敘〉有「六書」之說,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下列各組漢字,屬於同一種六書分類的選項是︰
(A)刃、本、日 (B)犬、下、公 (C)慫、闊、筐 (D)森、國、龍
答案:(C)
測驗目標:檢驗六書原則與辨識字例的能力
分析說明:(A)「刃」與「本」屬指事字;「日」屬象形字。(B)「犬」屬象形字
;「下」屬指事字;「公」屬會意字。(C)「慫」「闊」「筐」三字都屬形聲字。(D)
「森」屬會意字;「國」屬形聲字;「龍」字有象形字與形聲字兩種說法。

2.下列文句中,完全沒有錯別字的選項是︰
(A) 老唐誤信友人勸說,導致投資失敗,如今已到了走頭無路的地步
(B) 張三不僅工作能力好,又篤實可靠,因此備受重視,是炙手可熱的挖角對象
(C) 幾位實業家一口同聲表示,創業維艱,守成亦不易,必須戰戰兢兢,才可能鴻圖大展
(D) 考前他抱著勢在必得的決心,期待一舉金榜題名,沒想還是名落孫山,真教人為之挽惜
答案:(B)
測驗目標:檢驗字形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A)「頭」→「投」。(C)「一」→「異」。(D)「挽」→「惋」。

3.下列各文句中「」內的詞語,用法正確的選項是:
(A) 他平素「色厲內荏」,是位外剛內柔的正直長官
(B) 聽到別人犯錯時,應該抱著「哀矜而勿喜」的態度
(C) 孫君「當仁不讓」,獨吞與友人合作投資所得的利潤
(D) 父親鼓勵張生要「不恥下問」,向老師多多請益,學業才會進步
答案:(B)
測驗目標:檢驗詞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A)「色厲內荏」:外表剛強嚴厲然而內心軟弱。(B)「哀矜而勿喜」
:要同情對方,不因查明案件而感到歡喜。(C)「當仁不讓」:遇到該做的事,要主動承擔,不用推讓。(D)「不恥下問」:不以向身分卑微或學問淺薄的人請教為可恥。

4.下列對《荀子‧勸學》的解讀,正確的選項是:
(A)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的」是「之」的意思
(B)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假」是偽裝、模仿的意思
(C)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結」用以形容心志之堅定
(D)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兩個「青」字和兩個「藍」字都是名詞
答案:(C)
測驗目標:檢驗字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A)「的」:箭靶的中心。(B)「假」,借。(D)第一個「青」字,意思是「青色的染絲」,名詞;第一個「藍」字,意思是「藍草」,名詞;第二個「青」字,當形容詞用;第二個「藍」字,仍為「藍草」,名詞,

5.隨著社會發展的加快,外來詞在現代漢語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重要,這值得我們重視。含有音譯成分的外來詞主要有:(一)純音譯,如布丁(二)半音半意譯,如千瓦(三)音譯加類名,如卡片(四)音意兼譯,如俱樂部。下列外來詞依此順序排列的選項是:
(A)嬉皮、啤酒、吉他、華爾街
(B)吉他、華爾街、啤酒、嬉皮
(C)吉他、嬉皮、啤酒、華爾街
(D)啤酒、吉他、華爾街、嬉皮
答案:(B)
測驗目標:檢驗詞彙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嬉皮」:hippie,音譯兼意譯;「啤酒」:beer,音譯加上類別
;「吉他」:guitar,純音譯;「華爾街」:wall street,半音半譯。故答案選(B)

6.成語是現成的簡短有力的詞組,運用得當,可使文章生色,所以作者多樂於採用,如:
甲、唉呀,不好了,阿彌陀佛,怎麼辦呢?我急得□□□□(吳濁流〈一場虛驚〉)
乙、楊逵先生若是有三長兩短的話,我蒙上謀殺名作家的罪名是難免的。多麼敬愛祖父的楊翠小姐一定不能原諒我。如今回想當時的憂慮,□□□□(陳秀喜〈楊逵先生和大鄧伯花〉)
丙、每一次看見你□□□□/阿爸的心多麼絞痛/孩子呀!不要忘記/一時的得意/往往是無數怨恨的種子(吳晟〈愚行〉)
丁、在中篇小說〈雨〉裡面,鍾理和倒描寫了反面的地方士紳人物─ ─羅丁瑞。「日據時代身任庄役場(鎮公所)兵事係要職,大權在握,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在地方上叱咤風雲,□□□□,不可一世……」(葉石濤〈新文學傳統的繼承者──鍾理和〉)上引各段文字□□□□內的成語,依序最適宜填入的選項是:
(A) 心有餘悸/汗流浹背/趾高氣揚/吐氣揚眉
(B) 汗流浹背/心有餘悸/吐氣揚眉/趾高氣揚
(C) 心有餘悸/汗流浹背/吐氣揚眉/趾高氣揚
(D) 汗流浹背/心有餘悸/趾高氣揚/吐氣揚眉
答案:(D)
測驗目標:檢驗文意與詞語應用的能力
分析說明:「汗流浹背」:汗流很多,溼透背部,形容工作辛勞或十分慚愧、驚恐的樣子。「心有餘悸」:形容危險不安之事雖然過去,然而回想起來仍然感到緊張害怕。「趾高氣揚」:形容驕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樣子。「吐氣揚眉」:形容被壓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感到快樂如意。

7.下引文字,依文意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
始吾幼且少,
甲、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
乙、及長
丙、為文章以辭為工
丁、乃知文者以明道
務采色,誇聲音而以為能也。(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A)丙乙丁甲 (B)丁丙甲乙 (C)丙甲乙丁 (D)丁乙甲丙
答案:(A)
測驗目標:檢驗文意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這種重組題要具備上下文的銜接能力。首句「始吾幼且少」,和(乙)
選項文意上有時間上今昔聯結的線索,(丙)(丁)內容上有對比的況味。柳宗元主張文以明道,是唐宋古文八大家,所以開頭首句與「丙乙丁」,從時間與認知交錯區隔,有合理的連繫。另外,(甲)選項應與末句連結,原因是「炳炳烺烺」
與「采色」、「聲音」,都屬於文字風格,宜一併看。

8.新詩並非全無格律可言,其取法古典詩,講求句式整齊、句尾押韻的例子時有所見。請據此推敲,下引戴望舒〈寂寞〉一詩,□□內最適宜填入的選項是:
園中野草漸□□/托根於我舊時的□□/給他們披□□的綵衣/星下的盤桓從茲消隱
(A)離離/腳印/青春 (B)../憂愁/年少 (C)青青/懷念/繽紛 (D)瑟瑟/創傷/斑斕
答案:(A)
測驗目標:檢驗詩境、格律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題幹的敘述就是最好的提示:「新詩並非全無格律可言,其取法古典詩,講求句式整齊、句尾押韻的例子時有所見。」古典詩句尾押韻,此詩雙數句必然押韻,我們可以從「隱」字出發,應和「隱」押同一韻腳的四個詞語中──「腳印」、「憂愁」、「懷念」、「創傷」,只有「腳印」,故選(A)。若從詩境上去推求,最後仍須考量到押韻的問題才能解決。

9.以「也」字為句尾詞,《論語》、《孟子》及先秦諸子已多見,宋人散文亦好用之,其中使用「也」字形成特殊風格而最為後人所稱頌的文章是:
(A)蘇洵〈六國論〉 (B)蘇軾〈留侯論〉 (C)曾鞏〈墨池記〉 (D)歐陽脩〈醉翁亭記〉
答案:(D)
測驗目標:檢驗理解與辨析作品的能力
分析說明:這是很基本的文學常識,提到歐陽脩的<醉翁亭記>的賞析,一定都會介紹,<醉翁亭記>一文,一共使用了廿一個「也」字。
10.人倫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質素,而文人亦常在詩作中流露對人倫的真切感受。我國傳統將人倫略分為五個層次: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為了更切合實際,可以稍稍改動為:(一)夫妻(二)親子(三)手足(四)朋友(五)群己。下列詩篇,其內容符合此排序的選項是:
甲、自君之出矣,羅帳咽秋風。思君如蔓草,連延不可窮(南朝‧梁‧范雲詩)
乙、遊人武陵去,寶劍直千金。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唐‧孟浩然詩)
丙、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唐‧杜甫詩)
丁、一春簷溜不曾停,滴破空階蘚暈青。便是兒時對.雨,絕憐老大不同聽。
雁回杳杳渾無夢,鵲語啾啾似有憑。忽得遠書看百過,眼昏自起剔殘燈(宋‧劉克莊詩)
戊、燈怯寒威焰不青,忽聞急雪打窗櫺。宵深未敢拋刀尺,為伴孤兒課一經(清‧汪鈴詩)
(A)甲丙乙丁戊 (B) 丙乙甲丁戊 (C) 甲戊丁乙丙 (D) 丙丁戊甲乙
答案:(C)
測驗目標:檢驗詩意的閱讀與理解的能力
分析說明:甲、出自南朝梁‧范雲<自君之出矣>,從「羅帳」到「思君」,可知是寫「夫妻」。乙、出自唐‧孟浩然<送朱大入秦>,寶劍贈英雄(或朋友),自古有之,從前三句可以推知。丙、出自唐‧杜甫<孤雁>,雁不離群,由「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可以推知為「群己」。丁、出自宋‧劉克莊<和仲弟十絕>,「便是兒時對牀雨,絕憐老大不同聽」,加上「雁回杳杳渾無夢」(雁行,亦多指兄弟),可以推知為敘寫「兄弟手足之情」。戊、出自清‧汪鈴<夜課>,
由「宵深未敢拋刀尺,為伴孤兒課一經」詩句,可以推知為母伴子夜讀,故屬「親子」。經重新組合,故選(C)。

11.1959年,潘天壽畫了一幅「誠齋詩意」(如附圖)。誠齋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別號,下列楊萬里所作七絕符合畫境的選項是:
(A) 〈誠齋〉:浯溪見了紫巖回,獨笑春風儘放懷。謾向世人談昨夢,便來喚我作誠齋
(B) 〈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纔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C) 〈曉坐荷橋〉:四葉青蘋點綠池,千重翠蓋護紅衣。蜻蜓空裏元無見,只見波間仰面飛
(D) 〈秋涼晚步〉: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政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答案:(B)
測驗目標:檢驗作品賞析與詩境閱讀的能力
分析說明:這幅「誠齋詩意」,畫的是初夏荷塘的景緻。潘天壽先生簡略幾筆畫出一桿嫩荷新葉和一隻蜻蜓靜立憩息其上,幾株蘆葦迎風舒展。就題目原設計的要求,必須先涵泳畫境,充分體會「荷葉」與「蜻蜓」的關係,才能做正確的選答。(A)語譯:「浯溪流過紫巖會掉頭迴轉,春風此時此刻盡情開懷。我隨意地和別人談述昨夜的夢境,於是他們就稱呼我為誠齋。」(B)語譯:「一灣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半點音響;池邊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樹蔭照在水中,或明或暗、斑斑駁駁,清楚可見。荷葉剛從水面露出一個細尖的角,一隻小小的蜻蜓站在它的上頭。 」(C)語譯:「四片荷葉點綴在綠色的池塘上,一層層的荷葉護衛著紅色的蜻蜓。紅蜻蜓在天空中飛翔時不見身影,只有在水波間才能瞥見牠仰面飛翔。」(D)語譯:「人們總認為秋天有無限的感傷,其實未必是如此,秋天輕涼的寒意正適合人。眼前綠色池塘中的荷花才剛凋零,然而新生的荷葉如今已像小銅錢那麼大。」

12.《西遊記》假借玄奘取經的史實,改寫成長篇小說,流傳中外。下列有關《西遊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 《西遊記》敘述唐僧取經的歷程,是一部歷史小說
(B) 歷史上的唐僧取經,只有孫悟空為伴;豬八戒、沙和尚和龍馬是《西遊記》添加的虛構人物
(C) 齊天大聖大鬧天宮,要玉皇大帝搬出天宮,讓他來住,並且說:「常言道:『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表現了民主精神
(D) 美猴王離開花果山水簾洞,參訪仙道,遇到一個樵夫,樵夫指點神仙住處說:「不遠、不遠。此山叫做靈臺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其中「靈臺方寸」、「斜月三星」指的都是「心」,意指學仙不必在遠,只在此心
答案:(D)
測驗目標:檢驗古典小說辨析與閱讀能力
分析說明:(A)神怪小說。(B)孫悟空也是虛構的人物。(C)質疑神權的絕對性
,未必表現了民主精神。(D)「靈臺方寸」指「心靈」;「斜月三星」組合起來也是「心」。

13.下列關於書信用語、格式、禮儀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 為了保障自己的隱私權,信封上不可寫出自己的姓名,最好是連姓氏都不要輕易洩露
(B) 寫信回家,稱呼自己的家人應加一「家」字,如「家嚴」、「家慈」、「家兄」、「家姊」等
(C) 為求信件順利傳遞,信封上收信人的郵遞區號務必正確填寫;發信人的郵遞區號與信件傳遞的速度無關,自可略而不寫
(D) 自謙而尊人是禮儀的基本精神。老師對學生有所教導,在書信中往往用「商量」、「討論」等語,以示謙遜;但學生仍當恪守分際,而用「請教」、「請益」等語,保持敬意
答案:(D)
測驗目標:檢驗應用文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A)信封上可以寫出自己的姓名。(B)「家嚴」、「家慈」、「家兄」、「家姊」是對人稱自己的父親、母親、哥哥、姊姊。(C)要寫發信人的郵遞區號。

14.關於下引文字,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註:公西赤,字子華;釜、庾、秉都是量的單位)(《論語‧雍也》)
(A) 「請益」是指冉子向孔子請教贈粟的多寡
(B) 孔子認為君子行事,宜雪中送炭,非錦上添花
(C) 「周急不繼富」的「周」字通「賙」字,是救濟的意思
(D) 從「乘肥馬、衣輕裘」,可知子華行裝豪華,並不窮困匱乏
答案:(A)
測驗目標:檢驗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分析說明:(A)「請益」是請求孔子增加一些。
語譯:公西華出使到齊國,冉求代替他的母親孔子請求小米。孔子說:「給她六斗四升吧。」冉求請求增加多些,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冉求給了它她八百斗。孔子說:「公西華這次前往齊國,乘坐肥馬駕的車子,穿著輕煖的皮袍,我聽說:君子救濟人的急難之需,不繼續增加富人的財富。」

15.關於下引文字,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
(A) 「大舜有大焉」,「有」同「又」,意謂舜又比子路和禹更偉大
(B)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子路喜其得聞己過而改之,是勇於改過的表現
(C) 「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耕稼」謂種田,「陶漁」謂以陶器撈魚
(D) 此章言聖賢樂善之誠,並無人我的區隔,所以,別人的善可以用來充實自己,而自己的善也可施予別人
答案:(C)
測驗目標:檢驗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分析說明:(C)「陶漁」,是指「製作瓦器,當漁夫。」

16.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郗太傅(郗鑒)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王導)書,求女.。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牀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王羲之),因嫁女與焉。(《世說新語‧雅量》)
(A) 「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是送書卷作為見面禮
(B) 「丞相語郗信」,是說王丞相口授回信給郗太傅
(C) 「唯有一郎在牀上坦腹臥,如不聞」,「一郎」是指王家的大少爺
(D) 「郗公云:『正此好!』」郗鑒擇王羲之為壻,是因為他不做作,是個率真的人
答案:(D)
測驗目標:檢驗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分析說明:語譯:太傅郗鑒在京口的時候,指派門生寫信給丞相王導,希望他能幫忙找女婿。丞相告訴郗太傅的學生:「你前往東廂房去,讓你任選一個。」門生回來後,告訴郗鑒說:「王家的每一個年輕人都很好,只是因為聽說是太傅要來選女婿,都刻意地莊重矜持;只有一個少年郎,袒露著肚子躺在東牀上,好像沒聽說太傅要選女婿的事。」郗公說:「這個好!」郗太傅去拜訪他,才知道他就是王羲之,於是太傅就把女兒嫁給他。

17.關於下引文字,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一種社會所最可怕的不是民眾浮淺頑劣,因為民眾通常都是浮淺頑劣的。牠所最可怕的是沒有在浮淺卑劣的環境中而能不浮淺卑劣的人。比方英國民眾就是很沉滯頑劣的,然而在這種沉滯頑劣的社會中,偶爾跳出一二個性堅強的人,如雪萊,卡萊爾,羅素等,其特立獨行的膽與識,卻非其他民族所可多得。這是英國人力量所在的地方。路易鏗笛生曾批評日本,說她是一個沒有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的希臘,所以不能造偉大的境界。據生物學家說,物競天擇的結果不能產生新種,須經突變(Sports)。所謂突變,是指不像同種的新裔。社會也是如此,牠能否生長滋大,就看牠有無突變式的分子;換句話說,就看十字街頭的矮人群中有沒有幾個大漢。(朱光潛〈談十字街頭〉)
(A) 作者認為一個社會能否向上提升,繫於這個社會有沒有卓越的大人格
(B) 「矮人群」一詞喻浮淺卑劣之民眾;「大漢」一詞喻特立獨行有膽有識之人
(C) 從文中的觀點來看,可知日本優於英國,因為她雖沒有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可是民眾並不浮淺卑劣
(D) 「在浮淺卑劣的環境中而能不浮淺卑劣的人」,這種人近於顧炎武〈廉恥〉所謂:彼眾昏之日而獨醒之人
答案:(C)
測驗目標:檢驗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分析說明:(C)文中並沒有「日本優於英國」之說

二、多選題(21分)
說明:第18至第24題,每題各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出正確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3分,各選項獨立計分,每答對一個選項,可得0.6分,每答錯一個選項,倒扣0.6分,完全答對得3分,整題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在備答選項以外之區域劃記,一律倒扣0.6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

18.下列文句中的「行」字,有「實施」之意的選項是︰
(A)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陶淵明〈責子〉)
(B)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禦也(《孟子‧公孫丑》)
(C)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戰國策‧秦策》)
(D)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五年》)
(E)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論語‧述而》)
答案:(B)(C)
測驗目標:檢驗字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A)「行」:不久、將要之意。(B)「行」:實施之意。(C)「行」:實施之意。(D)「行」:流行、流通之意。(E)「行」:泛指一切言行。

19.美學家說:「感覺是我們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因此,文學家多善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等意象,藉以引起讀者的聯想,激動讀者的情緒。下列作品中運用上述感覺意象三種以上(含三種)的選項是:
(A)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裏長(王昌齡〈送魏二〉)
(B)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秦觀〈踏莎行〉上片)
(C) 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遊女帶香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李珣〈南鄉子〉)
(D)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虞美人〉)
(E) 風飄飄,雨瀟瀟,便做陳摶也睡不著,懊惱傷懷抱。撲簌簌淚點拋。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淅零零細雨灑芭蕉(關漢卿〈雙調‧大德歌〉)
答案:(A)(B)(C)
測驗目標:檢驗修辭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分析說明:(A)「橘柚香」-嗅覺,「入舟涼」-觸覺,「愁聽清猿」-聽覺。(B)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視覺,「閉春寒」-觸覺,「杜鵑聲裏」-聽覺。(C)
「乘彩舫,過蓮塘」-視覺,「棹歌驚起」-聽覺,「遊女帶香」-嗅覺。(D)「少年聽雨」、「壯年聽雨」、「而今聽雨」、「斷雁叫西風」-聽覺,「紅燭昏羅帳」、「江闊雲低」-視覺。(E)「雨瀟瀟」、「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淅零零」-聽覺,「風飄飄」、「細雨灑芭蕉」-視覺。

20.古人論孝道的言論很多,如敬養父母、先意承志等。除了事親之外,寶愛自身也是盡孝之道,下列文字,符合寶愛自身之孝的選項是:
(A) 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大戴禮記‧曾子本孝》)
(B)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
(C)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
(D)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
(E) 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紀孝行章》)
答案:(A)(D)
測驗目標:檢驗閱讀與理解作品能力
分析說明:本題題幹的關鍵句在:「符合寶愛自身之孝」。從為人子出發的分別是
(A)(D)。(B)客觀闡述對待父母的關心。(C)叮嚀孝子應有的孝順態度。(E)
分別從「居」、「養」、「病」、「喪」、「祭」提示為人子應有的行孝精神。

21.滕宗諒重修岳陽樓,「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並請范仲淹作記。范仲淹讀了前人作品,將其歸納為悲、喜兩類。下列有關岳陽樓的唐詩,抒發悲懷的選項是:
(A) 白首看黃葉,徂顏復幾何。空慙棠樹下,不見政成歌(張說〈岳州看黃葉〉)
(B) 日長風暖柳青青,北雁歸飛入窅冥。岳陽樓上聞吹笛,能使春心滿洞庭(賈至〈西亭春望〉)
(C)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杜甫〈登岳陽樓〉)
(D) 倚樓高望極,展轉念前途。晚葉紅殘楚,秋江碧入吳。雲中來雁急,天末去帆孤。明月誰同我,悠悠上帝都(江為〈岳陽樓〉)
(E) 萬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長。問人何淼淼,愁暮更蒼蒼。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孤舟有歸客,早晚達瀟湘(劉長卿〈岳陽館中望洞庭湖〉)
答案:(A)(C)(D)(E)
測驗目標:檢驗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分析說明:(A)語譯:「白髮蒼蒼的時候愁看枯黃的葉子,過去年少的容顏還剩下些什麼?我在棠樹下徒自愧疚,政務沒有績效,不見人們歌誦。」(B)語譯:「白天漸長了,春風和煦,楊柳青青。雁鳥朝向北方,飛入幽深的天空。我在月陽樓上聽到別人吹笛的聲音,此時此刻春天愛戀的心情溢滿著整個洞庭湖。」(C)語譯:「從前我就聽說洞庭湖的水十分壯觀,今天終於登臨岳陽樓。往昔吳國和楚國從湖的東南分開,天地好像日夜在湖上浮動。親戚朋友沒有任何的訊息,我年老多病,只有孤舟相伴。北方的邊界烽火連天,我倚靠著岳陽樓的欄杆老淚縱橫不已。」(D)語譯:「倚靠著岳陽樓向最高最遠的地方望去,心裡頭輾轉反覆想著自己的未來。夕照的樹葉映紅了昔日的楚國,秋天江水十分清澈流入古代的吳國。在一片雲霧中雁鳥飛得急促,孤單的小船前往極遠的地方。有誰能和我共賞明月,悠閒地一起回到京城。」(E)語譯:「年代久遠的巴陵山駐守在這裡,平靜的洞庭湖從這個方向望去非常綿長。我問別人洞庭湖為什麼如此廣闊無邊,他們說傍晚時分湖水更加蒼茫浩瀚。層層波浪浮動大地之氣,太陽隱沒在湖水的中央。孤單的船隻上有個想家的人,心想什麼時候才會抵達瀟水湘水?」

22.下列關於詞、曲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 北曲的四聲是平、上、去、入
(B) 詞、曲原可入樂,都屬音樂文學
(C) 相對於詞而言,曲的語言比較通俗、淺顯、自然、接近口語
(D) 一般來說,詞不能隨意增加襯字,曲可以有襯字,而曲的襯字大都用在句尾
(E) 詞、曲的句式,在其格律內可以長長短短,不必通首都是四言、五言或七言
答案:(B)(C)(E)
測驗目標:檢驗重要國學與文化常識
分析說明:(A)南曲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北曲四聲則分為陰平、陽平、上、去,沒有入聲字,入聲字分別融入平、上、去三聲之中。(D)曲的襯字不能用在句尾,只能用在句首和句中。

23.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在胡適以前,白話文、新文言體和漢字拉丁化的運用,主要是為了適應政治上和教育上的需要而已。早期的社會改革者在提倡白話文的時候,從未想到要涉及到文學的範圍去,而白話小說的作者自己,亦從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中國的正統文學。因此,胡適在白話文運動的貢獻是非常顯著的:他不但認識到白話文的教育價值,而且還是第一個肯定白話文尊嚴和它的文學價值的人。在他看來,中國文學能有今天的成就,乃是因為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有通俗的作品以非正統文學姿態出現的緣故。關於這一點,他在《新青年》早期的文章裡、在《白話文學
史》上卷中,一再從中國詩歌、戲劇和小說的發展史中引用例子來證明。依此看來,當時倡導白話文學,不但不會與中國文學的傳統脫節,而且還是保證這傳統繼續發展下去的唯一可靠辦法。(夏志清〈文學革命〉)
(A) 在胡適的觀念裡,非正統文學是豐富中國文學的重要成分,是成就中國文學的重要力量
(B) 有人以為胡適是第一個提倡白話文的人,實不正確;但他的確是第一個肯定白話文的文學價值的人
(C) 「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中國的正統文學」,可見白話小說的作者普遍有求變求新的精神,要在正統文學之外,自創新局
(D) 所謂「主要是為了適應政治上和教育上的需要」,意指白話文、新文言體和漢字拉丁化,都更便於吸收新知、傳佈新知,有助當時中國政治與教育的改革
(E) 本文旨趣在於強調當時倡導白話文學是正確的,並凸顯胡適對「文學革命」的重大貢獻
答案:(A)(B)(D)(E)
測驗目標:檢驗閱讀與理解作品能力
分析說明:「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中國的正統文學」,意思是說早期白話小說的作家,不認為自己的作品可以代表中國文學,所以對自己的作品有一種自卑的心理

24.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公明宣學於曾子,三年不讀書。曾子曰︰「宣,而居參之門,三年不學,何也?」公明宣曰︰「安敢不學。宣見夫子居宮庭,親在,叱吒之聲未嘗至於犬馬,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見夫子之應賓客,恭儉而不懈惰,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見夫子之居朝廷,嚴臨下而不毀傷,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說此三者,學而未能,宣安敢不學而居夫子之門乎?」曾子避席謝之曰︰「參不及宣,其學而已。」(《說苑‧反質》)
(A) 就公明宣所答可知:對於「學習」範圍的認知,公明宣比曾子更開闊
(B) 公明宣「三年不讀書」,實際上他所讀的是「為人處世」這部書
(C) 曾子「避席謝之」,是因為他自認忝為公明宣的老師,卻未能鞭策他讀書,深感慚愧
(D) 平心而論,曾子自身言行莊重,無意中產生了不言而教的效果,又時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固無負於老師之職分
(E) 子夏曾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 ‧學而》),與公明宣對「學」的看法相近
答案:(A)(B)(D)(E)
測驗目標:檢驗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分析說明:(C)曾子與公明宣最大的不同在於兩人對學習的定義不一樣;曾子以為讀書才是學習,公明宣則認為生活就是學習。曾子認為公明宣的看法比他寬闊。所以深感慚愧。
語譯:公明宣問學於曾子,三年來卻不曾讀書。曾子說:「公明宣,你在我的門下三年了,可是卻不好好學習,這是為什麼呢?」公明宣說:「我怎麼敢不學習?我看見老師在宮室庭院,只要父母親在時,你從來都不會將情緒發洩在犬馬等畜生身上,我很喜歡你這樣的修養,但怎麼學都學不會;我看到你在接待賓客時,恭敬儉樸卻不怠惰,我很喜歡你這樣的修養,但怎麼學都學不會;我看到你在朝廷時,嚴厲對待部屬卻不傷害他們,我很喜歡你這樣的修養,但怎麼學都學不會。我欣賞你這三種德性,卻怎麼也學不會,我怎麼敢不好好學習而居於老師的門下你呢?」曾子聽了公明宣的話後就離席向他道歉說:「我比不上你,大概就是學習這件事了。」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佔 45分)

說明:本大題共有二題,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並標明題號。

一、 語譯( 18分)
請將下列文言文譯為語體文,並注意新式標點的正確使用: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
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
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
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李斯〈諫逐客
書〉)
測驗目標:檢驗理解作品與寫作的能力
分析說明:本題首重文意翻譯的正確性,其次則考量翻譯文字的流暢性,至於翻譯文字是否具有文采,因衡量考生實際作答情況,大考中心並未特別強調。換句話說,本題主要是以「信」、「達」為評分要項。其次,因為本題特別指出要注意新式標點的正確使用,所以評分時也會視標點符號的使用正確與否,斟酌給分。
參考語譯:因此泰山不捨棄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挑選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廣;君王不排斥百姓,所以顯明它的盛德。因此地不分東南西北,人不分本國外國,時時充實美好,鬼神降下福祉,這是五帝三王何以無敵的原因
。現在君王卻擯棄百姓而幫助敵國,斥逐賓客而成就諸侯,使天下的賢士退避不敢向西,駐足不入秦國,這正是借兵器給敵人,送糧食給盜賊啊。

二、作文( 27分)
請以「探索」為題,寫一篇首尾俱足、結構完整的文章,文長不限。
【注意】不得以新詩、歌詞或書信的形式書寫。

分析說明:「探索」這個題目,可以記敘個人探索的經驗,可以議論探索的意義
,也可以發抒個人探索某事某物時的情緒感悟,完全要看考生個人對「探索」此一主題與觸發而定。由於本題並沒有引導文字,只要考生扣緊「探索」的題意
,都可以盡情發揮,自由進行寫作。
作文採「三等九級」的方式評分,如果內容豐富,結構完整,敘述細膩,情理分明,比較具有文學表現者,就能得「A」等。其次,如果內容合題,唯欠深入;情理平實,文采不足,可以得「B」等。至於內容貧乏,組織鬆散,敘述凌亂,文句欠通,就只能得「C」等。除此之外,也會視錯別字多寡,斟酌降級。
從新聞報導看到考生對於作文「探索」的反應,大多表示相當容易發揮,但是也有不少考生認為題目很抽象,加上沒有引導文字,所以短時間內不知從何寫起?一般而言,考生大抵認為「探索」雖然容易發揮,但是不容易寫得好,是屬於「易寫難工」的題目。

參考範例

探索(一) 建國中學 陳泓任

「嘰嘰叩叩」淡淡的,腳踏車在河堤抹上一線水痕。
雨過天晴的夏日午後,我甩脫鼎沸軒騰,獨享腳下的輕重緩急。在競速與悠閒之間,在現實與冥想之間,循著自己的節奏,游目騁懷。雙輪將石鋪路的下一段輾成過去,心神將記事本的下一刻納為回憶。景、心相仿,皆在探索新奇。
前進,便是一種探索。

「嘰叩嘰叩」車行上坡,每一步都更為吃力。車道高升低降,視線也隨之俯視仰望。
心情的起起伏伏,讓自己檢視過往點滴。一段旅程牽連著一串故事,在這之中,只有部份能成為記憶,又僅有些許能昇華成影響,最後,凝結成潛意識沉入腦海深層。探索重塑這個過程,但也逆推這個過程,把回思的底蘊,轉化成輕巧的悠閒。
回顧,也是一種探索。

「嘩嘩,叩叩叩」輕輕轉向,繞過河濱公園球場上的喧嘩。
嘈雜下的沉思,最深刻的寧靜。短短一瞬的沉澱應該珍惜,這是向周遭摸索之外,罕見的反求諸己。從身外的喧騰提取內心的寂靜,向外探索多了,總該回歸自身的價值。
沉思,亦是一種探索。

「沙沙」夾道野草茫茫,車道隱入迴彎後的綠意。
遊歷總會遇無法掌握的未知,自己也有自己不了解的深沉,在躍動的形體內沉寂,沉寂了十八年。也許就是這樣,我才無法超越接近自我時的無助。探索自我,如同將意識領入內在的狹彎,游移在陌生與熟稔的灰色地帶。
徬徨,就是一種探索。

「嘰嘰──」緩緩停下,張望四周,了無人行。
騎遠了,也累了。要走過一段路,才會發現自己體能的力度;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發現自己心靈的器度。或許,只有時光才能讀取自己的心靈。
時間一層層引導自我進入,卻也一層層阻擋外人窺探的視線。光陰的河堤,只留有自我尋訪,尋訪內心的輕重緩急。探索相伴著孤獨,孤獨是探索必經的旅程。
獨處,會是一種探索。

「鈴鈴鈴」
「喂,我現在在馬場町附近的自行車道…」
「嗯嗯,我也快到了」
結伴,也是一種探索吧?輕傾著車身,我靜靜的等待同伴的雙輪。

單車前行,河堤岸上兩線水痕。


探索(二) 建國中學 丁柏舜
  時間的長流一如反常地湍急,分針不留痕跡地滑過最寧靜的蔽處,美妙卻危險的十二點五十九分再度降臨,宣告即將到來的未知,我在枕邊,合上書本,閉上雙眼,靜靜地想。
  我想起了無數世代前的一個陌生人。並不確定自己是否幻想,但這個影子確實出現了。或許,我是天生的故事創造者;或許,我們只是偶然相遇。
  習慣性地,我把這個親切的陌生人當作是我,由他帶領我,走過另一個世界,憑我的意志,我甚至可以操控他,一個沒有肉體卻真實存在的靈魂。
  但,這些都不過是我從來就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
  這是我第一次思考、第一次懷疑。
  我是一個閱讀歷史的人,一個背著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罪人。我的思想已被禁錮,就在這一塊塊的中國字裡。是命中註定的,我被賦予跟隨的使命。
  一度,我曾認為我是文化的領導者,卻不幸地逐漸瞭解,我是文化的奴隸,思想早已被囚禁,從四方八方來的枷鎖,從各式各樣的型態。
  我想破口大罵,我質疑這一切,我恨他。但我心知肚明,他是無辜的。將他的精華灌注我腦殼的人,是我。我是主動的一方。我自知,我是被迫的,我實際上是非常被動的。我希望找回一點屬於自己的靈魂,我希望利用我固有的根本,卻可悲地發現,我已沒有能力,我從來就不曾有這樣的能力。沒有人給過我!
  這不是探索!我將書本擱在一旁,想將已僵化的人形驅逐出我的軀殼,這才發現,我已陷溺太深,只因為,除去了這些,我只不過是個空殼,毫無招架能力的走肉。我大驚,我想哭,我找不著屬於自己的根。
  或許,循著他的腳步,是一條捷徑,一條千千萬萬的人都走過的捷徑。我已被塑造成走捷徑的機器,就因為這是條大家都走的路。我想跳脫,卻找不到路的盡頭;我想休息,卻沒有屬與自我的空間。對我來說,這不過是監獄。
  在外來的衝擊,我隨之波動,找不到平衡點,是這條船上乘客共同的悲哀。我想拋下這一切,打成包裹,負在肩上,找出自己的路,無奈尋不著知音!如此走完一個輪迴,我才發現,這是一條沒有答案的迴路。

探索 (三) 建國中學 林居正

小時候,睜開雙眼、打開雙手,世界便進入我的掌握之中,還記得那時我兩掌撐地、雙膝跪地,我不懂為何大人都要活在上面的世界裡,「下面」,不是有趣得多嗎?
看到蟑螂,大人似乎都不經腦袋地拿起拖鞋便拚命喊打,他們都不知道和蟑螂賽跑是多麼好玩的一件事!看到桌子椅子,大人只知道把它們當作凌虐的玩具,總是放些重重的東西欺負他們,卻從來沒有發現每張椅子上面都有不同的花紋、每張桌子下面都有一片嶄新的天地!「偉人總是寂寞的。」我這樣告訴自己,大人總是自以為是,以為站得高就看得遠,其實坐在地上向上看的天空才是最遼闊的。
曾幾何時,我也不甘寂寞,腳踏實地地步入大人的世界,我終於明白多少的偉人被大人們從地上連根拔起,「原來要成為偉人這麼難!」於是,我也慢慢學會大人的那一套登高望遠、那一套自以為是,更慢慢了解當大人真的不好玩,我慢慢地失去了眼、失去了手、失去了探索的能力,因為成為了大人,我的天空越來越小、越來越小,我才明白,原來我小時候真的是個偉人。
我開始學習怎麼越活越回去,我想再一次接近大地、再一次擁有遼闊的天空。索,原本就是指繩索,大人的那一條繩索,又細又短;小時候的繩索,又粗又長,一直蔓延到我看不見的宇宙中,我試著去抓住它,卻發現不管我怎麼彎腰、怎麼蹲低都觸不著它,我才終於明白了:
成為大人後,我已經無法曲膝、無法跪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繩索,讓另一名探索者,成為下一個偉人。

探索(四) 建國中學 雷翔宇

從台北探索館向南,正是台北最高(也是世界最高)的建築──台北101。在這城市巨人的足上,登高俯瞰,川流不息;舉頭仰望,高聳入雲。
滿載職員的電梯上上下下,好不疲累。四處奔波的人們,足跡互相交疊,擾亂了城市的思緒。偶然緊跟著一位西裝筆挺的人衝出大門,搭上等候已久的計程車,下一站毫無預警。路途上有兩三輛車超越,紅燈前的斑馬線上有學生奔跑,拐個彎正好陷入車陣。
這是台北,一個有呼吸的城市。它孕育著百萬菁英,悄悄穩固著百萬個齒輪的軸心。當我們不停的旋轉──為了生活或學習而行動,它使我們能夠互相吻合,締造前所未有的效益。當我們汲汲營營於自身的事務,我們看不見城市無形的手,但是只要慢下腳步,不必刻意搜索,城市動力的輪廓彷彿深刻了起來。它不跟著城市中少數的我們止步、回望,它繼續跑著。
這股每天使大家充滿朝氣的動力,將跑去哪裡呢?繼續往市區內的捷運終點站追尋。也許在郊區的購物中心下車,問候了兩排老榕樹後,來到放課後的學校操場。仍有制服的影子在揮灑汗水,以及用不完的青春活力。
就像是棋盤上跳躍的棋子。在偌大的棋盤「台北」上,有時彼此建出通往終點的快捷道路,有時卻互相卡住。而城市的正如敏捷的棋手,準確的將來來往往的棋子送去正確的歸宿。所以在市區踅了一圈,沿著廣場回到市政府,巨人依舊高聳入雲,足邊依舊川流不息。
再次步入台北探索館,能供探索的已不止人事地景,心中的震撼與台北的無形的力量產生極大的共鳴。或許,值得深究的事物不需華麗的冒險,反而是潛心的體會,更能激起漣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