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九十八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

九十八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

國文考科試題分析〈參考蕭新玉老師〉
【總體分析】
指定科目考試國文科乃針對大學選才取向需要具備特定或特殊語文學習成就和潛能之校系而設計。大考中心所擬定的「指定科目考試國文科測驗目標」,共有五大項二十一小項。首先先以表格的方式對照本次試題與測驗目標的相對性:
一、語言文字之理解與分析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1-1 能理解、辨析古今語法、語義等之特徵與差異 4,5,7,12,21
1-2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中關鍵文句之意涵 8,9,10,12,13,19
1-3 能理解、辨析、評判作者之論點與作品之旨意 8,9,10,12,13,16,17,19,22
1-4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主題與支持性細節之對應關係 10,12,13,19,20
1-5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之形式結構與意義內涵之對應關係 9,11
二、語文資訊之評判與應用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2-1 能結合生活經驗或相關知識,評判作者觀點與作品的內涵 10,14,12,13,19,21,23
2-2 能評判不同媒材中應用性文字之精確度與合宜性 5,6
2-3 能運用各種媒材與相關資料,適切而有效的輔助閱讀與寫作
2-4 能因應不同目的與作品性質,建構出適切的閱讀、寫作策略及內涵 非選擇題一、二
2-5 能透過閱讀與寫作歷程,發展出分類原則,系統性組織、建構語文資訊 非選擇題一、二
三、文學之想像與鑑賞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3-1 能鑑賞文學性作品之優劣,並發揮創造性之想像,豐富心靈視野
3-2 能透過作品之意象、情節等構成要素以及象徵、隱喻等文學筆法,體會其言外之意,並品評其審美價值 8,10,19
3-3 能鑑賞古今不同文體之文體特徵與文學風格 8,15,23
3-4 能鑑賞、比較相同或不同作家、作品之特色與風格 15,23
3-5 能感知、體悟文學史上文學體式、重要流派之發展、流變及其對現代之影響 9,15
四、文化之體悟與創造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4-1 能體悟重要學術思想之內涵與影響 13
4-2 能體悟中國文化史之發展、流變及其對現代之影響,並具文化創發之能力 15,24
4-3 能適切連結、體悟、建構科技與人文、知識與價值、傳統與現代之關係 10
五、語文內涵與生命經驗之思考與統貫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5-1 將相關知識與生活經驗一併帶至閱讀與寫作行為中,以提昇閱讀與寫作進境 非選擇題一、二
5-2 能透過閱讀與寫作經驗,思考、體會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人所共同關心的問題 非選擇題一、二
5-3 能將古今語文內涵與自我生命經驗兩相融攝,適切結合知識與生活、學理與實用、理性與感性,形塑自我的人格生命 非選擇題二
不過若依此分析,實在令人有摸不著頭緒的感覺。為了配合實際需要,也為了便於參考,以下將「測驗目標」,改用大家所熟悉的用語,將測驗內容和命題取材二方面的分布情況,列表於後:
一、測驗內容分布(內容複雜的題目橫跨二類或三類以上)
類別 題號
字音 1
字形 2,3
詞義 6,18,
文意、句意 5,6,7
篇旨
語法 4,11,
修辭 20
應用文(題辭、對聯、書信用語)
閱讀理解 文言 9,12,16,17,21,22非選擇題一
白話 8,10,11,19
文化知識 9,12,14,15,23,24
學術思想 13
寫作 非選擇題一、二
二、命題取材分布
類別 題號
文言散文 1,4,7,13,16,17,18,21,22,非選擇題一
古典詩詞曲 9,12,23,15
古典小說 1,15,24
古典戲曲 15
中國文化教材 18
應用文 14
現代散文、現代詩 8,10,11,19
其他 20

此外,以下將就本次試題做細部分析:
1. 就文言和白話的比例而言,今年呈現的是44:56,白話和文言的比例大致均衡。
2. 在出題方向上能回歸九五課綱精神,側重核心課文,四十篇經典選文共佔十九分,包括單選四分、多重六分及非選第一題九分,幾佔整份試題的五分之一。
3. 結合時事設計題目,如第5題有毒奶粉事件及卡玫基颱風等;第20題則以書名出題,包括《窮得只剩下錢》及《百年來的孤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等經典名著及暢銷書,將熱門新聞與修辭學結合,是有創意的出題。
4. 記憶性題目偏多,如第12題及第23題,而像第9題若考生曾背誦過,也是容易輕易拿分。
5. 非選擇題總分依然是45分,然而有別於以往18與27的配分,今年反而是9與36的配分,幾乎是1:4的關係。這樣的配分調整是因為去年擴寫和作文組合被考生抱怨時間不夠,所以才作些微調整,將第一題簡答題設計為九分,第二題加重為三十六分,如此考生應該可以有較充裕的時間作答。
6. 作文題目,是以「惑」字立題,這是繼83年推甄的「夢」、84年推甄「網」、92年的題目「猜」,再一次以一字命題。

任何一份考卷一定有其不足之處,就本次指考試題而言,筆者以為有以下幾個缺點:
1. 就難度易而言,本次試題應屬於中間偏易,因為屬於語文基本能力的題目過多,如1、2、3、4、5、6、7、18大致屬於文字的形音義判讀、詞性分析、語義理解等。這種基礎語文的比重太多,反而剝奪了指考測驗原先所設定的目標(往年指考多側重在閱讀理解上),又缺少以文章內涵、章法結構或賞析來命題,深度不足,反而有學測化的現象。
2. 就試題取材而言,有窄化之嫌。如第22題《漢書朱買臣傳》曾出現在歷屆考題中,〈岳陽樓記〉一文也一再出現學測或指考中,13題(丙)出現在高中職月考試題中,命題態度不夠嚴謹,建議未來應擴大取材的範圍。
3. 題型設計深度不足,偏重記憶,不夠靈活。如第10題判讀關鍵在於文中的《詩經.東山》「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若學生沒讀過這首詩,就不易辨認文中女子弔祭的對象,但若曾讀過,就容易得分,偏重記憶,和新式命題理念大相逕庭。第23題完全是記憶題,七個選項雖是耳熟能詳的詩句,但要分辨出宋詩或唐詩、李白還是杜甫,完全靠記憶。李商隱雖是唐代人,但其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也頗有理趣,又該如何判別唐詩與宋詩?
4. 題目設計不當,包括以下情況:
01. 判讀線索不足:如第12題問何者最可能是漢高祖劉邦的辭,但其題幹卻只能「自述情懷的歌辭」來判讀,(C)中的「騅不逝」與「虞兮虞兮」大致可知為項羽,(D)中的「西山」與「采其薇」大致可知為伯夷叔齊,可是(A)(B)就無從判讀,除非考生曾背誦過《大風歌》,否則就很難答題。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第8題、第9題,用詩境來作為判讀的唯一依歸,實在是非常危險。像第9題,連平日可派的上用場的格律,都英雄無用武之地啊。
02. 與語文關係無涉:如第14題書信寫作方式根本是「國民生活須知」,沒考高中程度應知的「提稱語」、「啟封詞」等。
5. 復古意味濃厚:試以本次試題與歷屆試題的對比,第1題的「剟」曾出現在88年試題,第1題的「裨」曾出現90年試題。第13題思想判讀的題目已屢見不鮮,如92年指考、96年學測都曾出現過,題目應再創新;而翻譯題已連續兩次出現在大考中,今年只不過改採選擇題方式出現,是否應考慮突破這樣的命題瓶頸?
6. 非選第一題簡答題未定字數範圍,考生將無所適從,亦不知教授閱卷時對篇幅的要求如何。建議今後當訂出字數範圍。

影響
本次是九五課綱實施以來第一次指考,在選擇題的部分,筆者以為會繼續延續這種難易適中或中間偏易的模式,所以考生在準備上無須練習過度艱深的題目,如對國學常識有基本概念就好,像本次試題中的15及24題就問的精簡扼要,也沒有爭議。此外應熟讀四十篇選文,畢竟這是考生最能掌握的部分,更何況這幾年無論考翻譯、文章擴寫都和課內教材有密切的關係。有了這個明確方向,考生更應正視自己的上課態度,千萬不可捨近求遠。
而當選擇題的難度降低,作文就成了決勝關鍵。更何況大考中心此次還為了配合學生對時間不足的反應,在配分上做了調整,考生在作答時更應思考投資報酬率的問題。配分少的就緊抓問題核心,直接說明,不要拖泥帶水。配分多,就需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從立意、選材、謀篇上用心,而後輔以流暢的文字、條理的文思,如此當能寫出切題而又有一定水準的佳作。最後,想提醒考生的是即使長篇作文未訂出字數範圍,但考生也應有相當字數的呈現,畢竟當別人能以五、六百字鋪陳時,而你若只能寫出三、四百字時,就相形單薄,所以在字數上應多審慎與拿捏。


第壹部分:選擇題(佔55分)
一、單選題(34分)
說明:第1至第17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2分,答錯或劃記多於一個選項者倒扣2/3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
1. 下列各組文句中,「」內的字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A)「裨」補闕漏( 諸葛亮〈出師表〉)/侍「婢」羅列( 杜光庭〈虯髯客傳〉)
(B)若「剟」刺狀( 方孝孺〈指喻〉)/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 屈原〈漁父〉)
(C)貧賤則「懾」於飢寒( 曹丕《典論.論文》)/農夫「躡」絲履( 司馬光〈訓
儉示康〉)
(D)乃使人修「葺」南閤子(歸有光〈項脊軒志〉)/無「揖」讓拜跪禮( 陳第〈東番記〉)
【答  案】A
【測驗目標】字音的辨識與運用能力
【試題解析】(A)ㄅㄧˋ/ㄅㄧˋ(B)ㄉㄨㄛˊ/ㄔㄨㄛˋ(C)ㄓㄜˊ/ㄋㄧㄝˋ(D)ㄑㄧˋ/ㄧ
2. 漢字是目前極少數還保留表意功能的文字,早期漢字尤其明顯,例如:「鬥」字,甲骨文寫作「」, 像兩個人徒手搏鬥的樣子。根據下列「冊」、「明」、「監」三字在早期漢字所表示的意義加以判斷, 與字形配對正確的選項是:
冊: 用繩子編綴成篇的竹簡
明: 月光照在窗上
監: 一個人低頭對著器皿中的水照臉

(A)冊= c 明= a 監= f (B)冊= a 明= b 監= e
(C)冊= b 明= d 監= c (D)冊= e 明= d 監= f
【答  案】D
【測驗目標】字形的辨識與運用能力
【試題解析】由冊字搭配圖形為e,故可消去ABC選項
3. 下列文句完全無錯別字的選項是:
(A)寄居陌生異地的老李,整日面對著窗外一大片荒漠的原野,口裡默不作聲,心中滿是寂寞
(B)他喜歡教人如何為人處世,但是細加推敲,這些道理往往似是而非,聽後反而更叫人無所是從
(C)向來隱忍退讓的班長,如今遇到事關全班厲害,立刻鼓勵全班同學一齊苦思各種方法來應付利害的對手
(D)想想以前年少時的荒唐,李文後悔不已,大家只有勸他往者以矣, 今後唯有以己身的決心毅力,更加的力爭上游
【答  案】A
【測驗目標】字形的辨識與運用能力
【試題解析】(B) 是->適(C) 厲->利(D) 以->已
4. 下列各文句,「」內的語詞不作動詞用的選項是:
(A)有一母見信飢,「飯」信(B)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C)因「面」峰腋寺,作爲草堂(D)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答  案】D
【測驗目標】詞性的辨識與運用能力
【試題解析】(A)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語譯:「其中一位婦人發現韓信餓肚子,就拿飯給他吃。」「飯」是拿飯給他吃的意思,故為動詞。 (B)出自《鹽鐵論》。語譯:「不用耕種而有飯吃,不用養蠶而有衣穿。」「蠶」是養蠶之意,故為動詞。 (C) 出自《廬山草堂記 》。語譯:「因為面對腋峰寺所以蓋了一間草堂。」「面」是「面對」之意,故為動詞。(D) 出自《山海經‧海經》語譯:「他便想去喝北方大澤的水。還沒走到,就在半路口渴而死。」因「渴」為動詞而,故「道」為副詞,是指在道路上。
5. 下列文句的用法, 語意無矛盾或語詞使用正確無誤的選項是:
(A)毒奶粉事件造成商家、民眾重大損失,政府機關應避免此類中毒事件再度發生,損害公家機關負面形象
(B)景氣寒冬中, 求職市場亦委靡不振, 然保險業、民生消費業可望釋出多數職缺,為低迷的人力市場注入活水
(C)昨夜一場大火奪走兩口性命, 一對夫妻逃生不及,雙雙命喪火窟, 遺下的三子一女如喪考妣悲慟萬分,難以接受噩耗
(D)卡玫基颱風重創中台灣, 不只造成台中市道路多處坍塌、河川潰堤, 同時還造成一百四十多棟大樓地下室淹水, 上千輛轎車、機車泡水, 付之一炬
【答  案】B
【測驗目標】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閱讀能力
【試題解析】(A)「負面」一詞應刪掉 (C)「如喪考妣」是說「好像死了父母一般。比喻悲痛至極。」事實上三子確實失去父母,所以不可用「如喪考妣」一詞 (D)「付之一炬」是指焚燬,與水災狀況不符。
6. 下列文句中,依序而填,最適當的選項是:
這本名著的作者究竟是誰,一直( 甲),莫衷一是,但對它的文學價值與藝術成就,大家卻都( 乙)加以推崇,毫無爭議。全書角色刻畫( 丙),情節發展( 丁),具有令讀者愛不忍釋、廢寢忘食的魅力。
(A)議論紛紛/ 七嘴八舌/ 井然有序/ 洶湧起伏
(B)言人人殊/ 有志一同/ 唯妙唯肖/ 千錘百鍊
(C)眾口鑠金/ 同聲附和/ 別開生面/ 波瀾壯闊
(D)眾說紛紜/ 異口同聲/ 栩栩如生/ 千迴百折
【答  案】D
【測驗目標】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由「莫衷一是」的敘述可知(C)選項中的「眾口鑠金」(指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由「大家卻都(乙)加以推崇」,可知「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口雜,議論紛亂的樣子)應刪去;「千錘百鍊」是「指鐵經鍛鍊而成鋼的過程。比喻文章多次潤飾,人生歷經磨鍊。」,不適合形容情節發展。
7. 下列各文句「」中的句意, 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A)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是說秦軍大勝,追趕敗逃的敵軍將之驅逐至北方( 賈誼〈過秦論〉)
(B)「而君慮周行果」,非久於布衣者也:是稱讚對方思慮周密,故行事皆能有好的結果(方孝孺〈指喻〉)
(C)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 是指見到歐陽脩後,歐陽脩還以為蘇轍尚未見過韓琦之面(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D)武陵人誤入桃源,余曩者嘗疑其誕,「以水沙連觀之,信彭澤之非欺我也」:意謂從水沙連的風土人情來看,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的確不是虛構騙人的( 藍鼎元〈紀水沙連〉)
【答  案】D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追亡逐北」為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北」為敗逃之意(B)「慮周行果」為「考慮周密,行動果決」之意。「果」為果決之意(C)「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是說「(蘇轍)以為還以沒能見到韓琦為憾」,故非指歐陽脩。
8. 斟酌下引詩歌的意境、旨趣, □ □ 內依序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夜漸漸地冷了, 我猶對燈獨坐
冬夜讀書, 忍對一天地間的□□
僅僅隔一層窗, 薄薄的紙

我猶挑燈夜讀, 忍受一身□□
每一個字是概念, 每一句子是命題
是力量, 是行動, 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宇宙
有熱, 有光

在沉寂如死的夜心, 我聽到一個聲音
呼喚我的名字: 我欲
□□□□ ( 方思〈聲音〉)
(A)黑暗/創傷/乘風歸去 (B)黑暗/寒意/推窗出去
(C)寂寞/創傷/推窗出去 (D)寂寞/寒意/乘風歸去
【答  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鑑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因第二小節中有「有熱, 有光」,故「寒意」ㄧ詞與其最能相對。第一小節有提到「僅僅隔一層窗, 薄薄的紙」,最後一節又說「我聽到一個聲音/呼喚我的名字」,互為呼應,故應為「推窗出去」。
9. 斟酌下引律詩的詩境, □ 內的語詞最適宜填入的選項是:
獨有宦遊人,偏□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
淑氣催黃鳥,□□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欲霑襟。
(A)驚/ 春/ 晴光/ 歸思 (B)逢/ 明/ 晴光/ 離愁
(C)驚/ 明/ 南風/ 歸思 (D)逢/ 春/ 南風/ 離愁
【答  案】A
【測驗目標】閱讀與鑑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本詩出自杜審言〈和晉陵路丞早春游望〉。語譯:「唯有外出作官的人,才會對時令的改變特別敏感。太陽冉冉從東海升起,映紅滿天雲霞;梅花柳葉渡江而至,送來欣欣向榮的春天。溫暖的氣候催促著黃鶯婉轉的鳴叫;明媚的春光浮萍由淺變成深綠,忽然聽到你高雅古樸的詩作,使我歸家的思緒泛起,眼淚就要沾滿衣裳。」從「淑氣」(指溫和怡人的氣息)與「黃鳥」(指黃鶯)、「梅柳」故知全詩以春天為背景,故「南風」(指和風,特指夏天由南向北吹的風。)一詞與季節不符;若再由「宦遊人」一詞來解讀,「歸思」比「離愁」一詞精準。
10. 「我忍住淚回轉身看視野迷濛的山下,半腰一棵大榕樹,再下去一片芒草坡;視線拉平, 是田埂縱橫的稻田, 松山區信義路尾。《詩經》說: 豈無膏沐, 誰適為容? 這不正是她的寫照嗎? 她黑褂黑褲,臉上不施脂粉;久久才站起,用手背抹去臉上的淚水, 招呼大家收拾祭物, 回家。」( 陳義芝〈寧波女子〉)
上引文字, 依文意推敲, 文中的「她」祭弔的對象是:
(A)父親 (B)丈夫 (C)子女 (D)兄弟
【答  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出自《詩經‧衛風‧伯兮》,原詩是作:「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這是一首思念遠行征役良人的詩,「豈無膏沐, 誰適為容」是指「哪有缺少洗滌、潤澤頭髮所用的油膏呢?但我又要為誰修飾我的容顏?」明顯傳遞出「女為悅己者容」之意,故可知文中的她弔祭的對象是丈夫。
11. 下引文字, 依文意排列, 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
「替老人家扣了安全帶,他沒說太緊/ 我們深深潛入月光,開車沿著濱海/ 我是鮭魚/
甲、我們一道游向宜蘭老家歸去/ 每遇到大轉彎就覺得父親要離我而去
乙、我側頭看看他/ 父親的回眸是大理石罈蓋濺過來的月光
丙、骨灰罈子裡的父親, 他也是鮭魚
丁、銀色的世界風景連綿/ 這是我的世界,在公雞未啼的凌晨/ 更像是父親的世界
而此刻正是我們父子共處對話/ 今天父親不再咳嗽,比往常沉默」( 黃春明〈帶父親回家〉)
(A)丙丁甲乙 (B)丙甲乙丁 (C)甲乙丙丁 (D)甲丙丁乙
【答  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前文是「我是鮭魚」,故應由(丙)中的「他也是鮭魚」來銜接;既都以「鮭魚」來比喻,故應接有「我們一道游向」的(甲)來銜接在(丙)句之後。
12. 以下引文都是歷史人物自述情懷的歌辭,其中最可能是漢高祖劉邦之辭的選項是:
(A)太( 泰) 山壞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B)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C)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D)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答  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語譯:「泰山要崩頹了,梁柱要摧毀了,偉大的人也要凋零枯萎了。」 (B) 出自劉邦〈大風歌〉。語譯 「當大風吹起時,所有的雲霧陰霾,都將隨之吹開消散。而今四方已平定,我也總算回到故鄉來。如何能有英猛的勇士可以守衛著我們的國土啊!」(C) 出自項羽〈垓下歌〉。語譯 「我的力氣大到可以把整座山拔起,氣勢超越世上每個人。由於時機不利於我,騅這匹名馬也不再前進了,騅這匹名馬不再前進啊!我能拿牠怎麼辦呢?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能拿你怎麼辦呢?」(D) 出自史記伯夷列傳。語譯 「我們登上西山,採集薇草作為食物。以暴力制衡暴力,卻沒人知道這是錯的啊!神農氏、虞和夏都不在這世上了,我們該去哪呢?可歎啊可歎啊!我們的命運真是太不幸了!」從文意判讀,(A)(C) (D)都充滿了無奈沮喪的語氣,唯(B)充滿「勝利者之語氣」。
13. 下引各文句, 據文意判斷其學派歸屬, 排列順序正確的選項是:
甲、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乙、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丙、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 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術, 拙匠守規矩尺寸, 則萬不失矣。〔奚仲、王爾: 兩位古代巧匠〕
(A)道家/ 儒家/ 法家 (B)儒家/ 墨家/ 法家
(C)道家/ 法家/ 墨家 (D)儒家/ 墨家/ 道家
【答  案】A
【測驗目標】重要國學與文化常識
【試題解析】(甲)出自《莊子外篇‧天道》。語譯:「聖人的心是平靜的,像天地萬物的鏡子,可以照見一切。只要虛靜恬淡、寂靜無為的人就是天下最為公平、道德的極致。」從句中「虛靜恬淡、寂寞無為」可知為道家。(乙)出自《孟子 滕文公》。語譯:「假定現在有一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出外尊敬長上;保守著前代聖王的道理,以等待後學者,然後把這道裡傳授給他,這樣的人,你卻不肯供給他吃飯。你何以看重木工和車工,卻看輕那存仁行義的人呢?」從句中「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可知為儒家。(丙)出自《韓非子、用人》。語譯:「摒棄圓規直尺,不用標準度衡量,而隨便臆測揣測,即使是奚仲也不能造出一個車輪。放棄量測長短的工具,以致長短不對,即使王爾也無法畫出其中的一半。可是如果要一位才能中等的君主,按照既定的法理規章治理國家,讓笨拙的工匠拿著圓規直尺造輪,都會十分成功。」從句中「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矩尺寸」可知為法家。
14. 下列有關電話的應對或信件的書寫方式, 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打錯電話時,應向對方致歉,並詢問清楚對方姓名,以免日後再度犯錯
(B)寫信給師長時,在信首宜尊稱對方老師; 但在信末署名部分,則可直接寫上自己的小名、暱稱,以拉近和老師的距離
(C)寫信時,信封應針對長幼、性別、身分而有不同的稱呼,現今寫信常不分對象,一律冠以「○ ○ ○ 君收」的寫法是不正確的
(D)近日詐騙橫行,寫信時為防洩漏身份資料,信封應該不寫寄信地址,也不必署名,而以「知名不具」或「內詳」替代,雙方彼此明白即可
【答  案】C
【測驗目標】應用文的知識與運用能力
【試題解析】(A)無須詢問對方姓名(B)對師長不可寫上小名、暱稱(D)信封不寫地址、署名,則收件人無法得知寄件者。
15. 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敘述, 正確的選項是:
(A)傳奇是小說的代稱, 明、清兩代的傳奇都是傳述奇聞異事的小說
(B)詞是可以歌唱、配樂的韻文, 藉由詞人所用的詞牌, 即可了解詞作的內容
(C)先秦諸子散文各具特色, 如孟子善於雄辯、氣勢壯闊, 莊子善用寓言、想像豐富
(D)白居易大力提倡新樂府運動, 其反映現實的主張, 影響深遠, 如《東坡樂府》即宋代新樂府的代表作
【答  案】C
【測驗目標】文化知識
【試題解析】(A)明清傳奇是指劇曲(B)由詞牌無法得知內容(D)東坡樂府是宋詞,非新樂府。
16-17為題組
請先閱讀下列短文, 然後回答以下問題:
楚人居貧, 讀《淮南》,方得「螳螂伺蟬自鄣葉可以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 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埽取數斗歸,一一以葉自鄣,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恆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云:「不見。」嘿然大喜,齎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縣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語譯】有個家境貧困的楚國人,讀(淮南方)這本書時得知:螳螂伺機捕蟬時,身上蓋著的葉子,可以用來隱藏形體。於是到樹底下,抬起頭要摘取這種葉子。看到有隻螳螂蓋著葉子,伺機要捕蟬,過去摘那片葉子。一不小心,葉子掉落到樹底下。因為樹底下有先前的落葉,沒有辦法加以辨識,於是掃了好幾斗的葉子回家。楚人一片又換一片的用樹葉遮掩自己,一次又再一次的問妻子:「妳看得見我嗎?」子最初一直都回答說:「看得見。」。就這樣問了一整天,妻子終於被煩到受不了,就騙他說:「看不見了!」楚人暗自裡非常高興。楚人帶著那片葉子到市集裡,當著人家的眼前,拿取他人的物品,於是被綁著送去見縣官。縣官要審訊犯人的說詞,於是楚人將整件事從頭到尾說個明白。縣官聽完後哈哈大笑,把他放了而沒有定他的罪。(出自笑林、楚人隱形)
16. 根據上文, 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楚人異想天開學螳螂隱形,在當面行竊時卻因學藝不精而被捕
(B)縣官因楚人罪甚輕,又同情他被妻子所騙,故大笑而網開一面
(C)樹下落葉太多,楚人找不到正確的螳螂樹葉,遂導致失手被捕
(D)楚人言行荒唐無聊,妻子不堪其擾,隨口敷衍,他卻信以為真
【答  案】D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從「經日乃厭倦不堪,紿云:『不見。』」可知
17. 根據上文, 下列文句「」中字音、字義不正確的選項是:
(A)紿云不見/ 「紿」音「ㄉ ㄞ ˋ 」, 欺騙之意
(B)齎葉入市/ 「齎」音「ㄓ ㄞ 」, 即「摘」之意
(C)吏遂縛詣縣/ 「詣」音「ㄧ ˋ 」, 「到、往」之意
(D)一一以葉自鄣/ 「鄣」音「ㄓ ㄤ ˋ 」__________, 障蔽、遮掩之意
【答  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齎」音ㄐㄧ,拿﹑持。

二、多選題(21分)
說明:第18至第24題,每題各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出正確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3分,各選項獨立計分,每答對一個選項,可得0.6分,每答錯一個選項,倒扣0.6分,完全答對得3分,整題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在備答選項以外之區域劃記,一律倒扣0.6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
18. 下列各組文句中,「」內的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諫逐客書〉: 不問可否, 不論「曲」直/《典論. 論文》:「曲」度雖均,節奏同檢
(B)〈登樓賦〉: 情眷眷而懷「歸」兮, 孰憂思之可任/〈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 田園將蕪胡不「歸」
(C)《孟子. 滕文公上》: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 莫之或欺/ 〈赤壁賦〉: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D)《荀子. 勸學》: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絕江河/ 《後漢書. 黨錮列傳序》:王道陵缺, 而猶「假」仁以效己, 憑義以濟功
(E)《莊子.天運》: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始得西山宴遊記〉: 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答  案】BDE
【測驗目標】字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彎曲/歌曲(B)回家(C)前往/享受(D)借(E)遊玩。
19. 「文學作品是不能離開現實的,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莫不含有一種現實的因素。如果我們自承是時代的兒女,便應勇敢的接受他給予我們的使命,記錄這時代的動態,使文學作品在藝術的價值之外,更富有歷史意義、時代精神。」( 改寫自張秀亞《作品與時代》代序)
下引文字符合上文作者所說「富有歷史意義、時代精神」的選項是:
(A)戰爭坐在此哭誰/ 它的笑聲 曾使七萬個靈魂陷落在比睡眠還深的地帶
(B)梅雪都回到冬天去了/ 千山外, 一輪斜月孤明/ 誰是相識而猶未誕生的那再來的人呢?
(C)你的淚, 化作潮聲。你把我化入你的淚中/ 波浪中, 你的眼眸跳動著我的青春, 我的暮年
(D)宣統那年的風吹著/ 吹著那串紅玉米/ … … 好像整個北方/ 整個北方的憂鬱/ 都掛在那兒
(E)就讓那嬰兒 像流星那麼/ 胎殞罷 別惦著姓氏 與乎存嗣/ 反正 大荒年之後 還要談戰爭/ 我不如仍去當傭兵( 我不如仍去當傭兵) / 我曾夫過父過 也幾乎走到過
【答  案】ADE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出自羅門〈麥堅利堡〉(B)出自周夢蝶〈囚〉(C)出自敻虹〈海誓〉(D)出自瘂弦〈紅玉米〉 (E)出自鄭愁予〈旅程〉 (A)中的「戰爭」、(D)中的「宣統」、(E)中的「戰爭」都是具有時代與現實暗示的關鍵詞。
20. 春天本是鳥語花香, 大地充滿蓬勃、熱鬧生機的季節, 但是《寂靜的春天》一書作者卻有意以對比的死寂、靜默為書命名,為的是警告人類勿濫用化學殺蟲劑危害地球自然環境。下列書籍的命名方式,同樣是刻意運用此種以相反情境作對比的選項是:
(A)《窮得只剩下錢》 (B)《百年來的孤寂》
(C)《過於喧囂的孤獨》 (D)《世界又平又熱又擠》
(E)《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答  案】ACE
【測驗目標】修辭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窮」與「只剩下錢」 (B)「喧囂」與「孤獨」 (E)「不可承受」與「輕」。
21. 好的翻譯不應只是直接的語譯, 而宜兼顧意義的正確與意境的掌握, 同時可以呼應原文的優美。依此標準, 以下〈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 一碧萬頃; 沙鷗翔集, 錦鱗游泳, 岸芷汀蘭, 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 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的翻譯,正確的選項是:
「至於春氣和暢、陽光明媚的日子,
(A)湖面波平浪靜,山色相互輝映,一片碧綠,廣闊無邊;
(B)沙洲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止息,美麗的魚兒悠然的游來游去;
(C)湖岸的芷草,沙洲的蘭花,洋溢著青春的色彩。
(D)而有時瀰漫的霧氣全部消散,皎潔的月光流瀉千里,
(E)隨波浮動的月光,彷彿是閃耀的黃金,靜靜倒映的月影,就像是沉落的璧玉,
漁人的歌聲彼此唱和, 這種快樂真是無窮無盡! 」
【答  案】BDE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應語譯為「藍天與湖水相互輝映,一片廣闊的碧綠」,「上下天光」是指湖光與天光。有「山色」一詞是不恰當的(C) 應語譯為「岸邊、沙洲上的白芷和汀蘭,香氣濃烈而花葉茂盛。」「郁郁青青」是指「香氣馥烈,枝葉茂盛」。有「
青春」一詞是不恰當的。
22. 關於下引文字, 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初,買臣免,待詔,常從會稽守邸者寄居飯食。拜為太守,買臣衣故衣,懷其印綬,步歸郡邸。直上計〔古代地方官向朝廷上報境內戶口、賦稅、盜賊、獄訟等文書,以供考績, 謂之上計〕時,會稽吏方相與羣飲,不視買臣。買臣入室中, 守邸與共食,食且飽,少見〔見, 顯示〕其綬。守邸怪之,前引其綬, 視其印, 會稽太守章也。守邸驚,出語上計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誕耳!」守邸曰:「試來視之。」其故人素輕買臣者入內視之,還走,疾呼曰:「實然!」坐中驚駭,白守丞,相推排陳列中庭拜謁。買臣徐出戶。有頃,長安廄吏乘駟馬車來迎,買臣遂乘傳去。(《漢書. 朱買臣傳》)
(A)朱買臣「衣故衣, 懷其印綬, 步歸郡邸」,乃是為了表現廉潔的形象
(B)朱買臣步行回郡邸時,會稽官吏「不視買臣」,是因為官吏忙於應酬, 無暇理會他
(C)官吏「大呼曰:『妄誕耳! 』」是因為他們直覺地認為朱買臣並沒有官拜太守的能耐
(D)朱買臣後來「徐出戶」,顯示他刻意要讓那些有眼不識泰山的人延長拜謁及困窘的時間
(E)朱買臣「少見其綬」的舉動,顯示出他十分在意他人的觀感,內心亟欲人知他已非昔日吳下阿蒙
【語  譯】起初,朱買臣被免了職務,正等待著皇帝重新任命,常常就在會稽郡邸的守邸人那裡借住吃飯。後來朝廷授與買臣會稽郡太守官職,於是他穿上被免職時的衣服,懷中藏著繫著綬帶的官印,步行回到郡邸。正好遇到上計時,會稽郡辦上計的官吏正一起聚著飲酒,對買臣都不屑看上一眼。買臣走進內房,守邸人就和他一道吃飯。 吃到快飽的時候,買臣稍微露出那繫著官印的綬帶,守邸人覺得那東西很奇怪,就上前拿著那綬帶,端詳著那方印章,正是會稽太守的官印。守邸人吃了驚,走出屋外告訴了上計掾吏。掾吏們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真是胡說!」守邸人說:「你們試把它拿來看看吧。」那位平素輕視買臣的朋友走進室內看了官印,嚇得回頭就跑,高聲嚷道:「的確如此!」在座的人(這才)驚慌害怕起來。趕快告訴守丞,彼此互相推擠排列等待在中庭等著拜謁買臣。買臣慢慢地出來。一會兒,長安管馬房的官員帶一車四馬來迎接他,買臣於是乘坐傳車驛馬兒去。
【答  案】CDE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是故意的,並非廉潔(B)非忙於應酬,是因為朱買臣穿上過去罷免時的衣服。
23. 下列詩句均是文學史上名家詩篇的名句摘錄,請仔細閱讀,並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甲、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乙、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丙、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丁、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庚、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A)乙戊己都是宋詩 (B)甲戊己原詩皆為絕句
(C)乙丁庚都是對仗的詩句 (D)其中有三項是杜甫的名句
(E)甲丙庚都是李白的作品
【答  案】BCD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與文化知識的能力
【試題解析】
甲詩:出自李商隱〈登樂遊原〉。原詩作:「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語譯:「傍晚的時候因為心中覺得不愉快,於是就駕著馬車到樂遊原去散心。看到即將落下的夕陽晚霞是那麼的美麗,可惜時間已近黃昏,再過不久就要消失了!」這是一首五絕。
乙:出自杜甫〈春望〉。原詩作:「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語譯:「國家滅亡了,只有那山河依然存在;春天已經到來了,可是在長安城裡,花草樹木仍不解人間愁苦,依舊開得很茂盛。我真是太感懷時事、怨恨離別了,連看到盛開的花兒都會忍不住掉眼淚,聽到鳥兒的鳴唱都不禁感到黯然神傷。戰火已延續了三月,還是無法停止;我的家人至今生死未卜,在這個時候,如果能收到一封家書,真的可以抵上萬金啊!我頭上的白髮已經愈抓愈少,都快要插不上髮簪了。」這是一首五律。
丙:出自李白〈月下獨酌〉。原詩作:「花間一壼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語譯:「在花叢中拿著一壺酒,只有我一個人獨飲,旁邊沒有陪伴的人,我只好舉杯來邀請天上的明月,對著自己的影子,看起來好像變成了三人共飲。但是月亮不懂喝酒的情趣,而影子也只能寂寞地跟隨在我身旁;在這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我只好把月亮和影子當作伴侶了,應趁著春宵良辰,及時行樂。我唱起歌來,明月在天上徘徊;我跳起舞來,地上的影子也婆娑搖動清醒之時,咱們三人儘管作樂尋歡;醉了之後,免不了要各自離散。月呀,願和您永結為忘情之友, 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也不分離。」這是一首五言古詩。
丁:出自杜甫〈客至〉。原詩作:「舍 南 舍 北 皆 春 水,但 見 群 鷗 日 日 來。花 徑 不 曾 緣 客 掃 ,蓬 門 今 始 為 君 開 。盤 飧 市 遠 無 兼 味 ,  樽 酒 家 貧 只 舊 醅 。肯 與 鄰 翁 相 對 飲 ?隔 籬 呼 取 盡 餘 杯 。」語譯:「草堂的南北漲滿了春水,只見鷗群日日結隊飛來。我不曾為客掃過花徑,這柴門今天才為您打開。離市集太遠盤中沒好肴菜,家裡只有陳年酒招待。若肯邀請鄰翁一同對飲,隔著籬笆呼喚來喝把酒喝光吧!」這是一首七律。
戊:出自朱熹《觀書有感》。原詩作:「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譯:「這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好像打開鏡匣中的鏡子,在鏡子中可以明顯地映照出天色和浮雲的移動。如果問它怎麼這樣地清澈?因為有源頭的水不斷地注入所致。」這是一首七絕。
己:出自蘇軾〈題西林壁〉。原詩作:「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語譯:「從正面看去,廬山是橫亙的山嶺;側面看來則是高峰聳立。山的遠近高低,隨著看的位置而有所不同。我不曉得廬山真正的樣子,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當中。」這是一首七絕。
庚:出自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原詩作:「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語譯:「在劍南忽然聽到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聽到時悲喜交集,眼淚沾滿了衣裳。回頭看看妻子兒女,憂愁已不知去向。胡亂收拾詩書,我高興得快要發狂!白天我要開懷痛飲,放聲縱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啟程還鄉。馬上就從巴峽穿過了巫峽,很快便到了襄陽,旋即又奔向洛陽」。這是一首七律。
24. 下列有關經典或文學常識的敘述, 正確的選項是:
(A)《詩經》從性質上分, 有風、雅、頌三類; 從作法上分, 有賦、比、興三種;合稱「六義」
(B)漢代的詩有樂府和古詩,二者原本都配樂可歌,後來與音樂的關係疏離,變成單純創作、閱讀的作品
(C)《春秋》編年紀事,《左傳》亦編年紀事,《史記》為紀傳體, 《漢書》亦紀傳體, 後代正史都用紀傳體
(D)「志怪」為魏晉六朝小說的重要特徵, 至後代猶有繼承者, 如《聊齋誌異》即其中非常著名的代表作
(E)《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談舉止的重要著作,展現孔子的思想、情懷、人生態度及其與學生的互動情形。漢代獨尊儒術,《論語》被尊為經典,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答  案】ACD
【測驗目標】重要國學與文化常識
【試題解析】(B)古詩原本就不可配樂而歌 (E)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為宋朱熹所取,非漢代所列

第貳部分: 非選擇題( 佔4 5 分)
說明:本大題共有二題,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並標明題號。
一、簡答(9 分)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 」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 」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 曰:「諾! 」左右以君賤之也, 食以草具。居有頃, 倚柱彈其劍, 歌曰:「長鋏歸來乎! 食無魚! 」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 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 出無車! 」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 」後有頃, 復彈其劍鋏, 歌曰:「長鋏歸來乎! 無以為家! 」左右皆惡之, 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 」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 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 《戰國策. 齊策》)
上列引文是大家熟悉的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其中三處畫線部分,分別表現了孟嘗君、左右之人、馮諼的心態。請閱讀全文,仔細推敲,分別說明三者的心態。
〔注意:請標號分項說明。〕
【寫作提示】
1. 孟嘗君:孟嘗君之笑是一種無奈,也帶有一種輕蔑,因為馮諼既然主動寄食門下,本該有為主人策劃計謀、奔走效力的才能,但介紹人卻說他無好無能,如此憑空無端之舉,自然令田文覺得不可思議,不過田文後來還是收留他了,當然也表現他大肚能容之修養。
2. 左右:馮諼寄食田文門下,不見建樹,倒見到其予取予求,如此得寸進尺、不知分寸的態度,自令左右之人鄙夷之。
3. 馮諼:馮諼在田文門下,雖然至此仍未見表現,但他卻敢開口要求,可見其自有其自信之處,自稱「孟嘗君客我!」可見其炫耀自得的心態。

二、作文(36 分)
生活裡充滿了令人迷惑的人、事、現象… …,孔子四十而不惑,那真是大智慧、大人格! 平凡的我們是不可能的, 但也無妨「雖不能至, 心嚮往之」。請以「惑」為題,寫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議論、敘事、抒情皆可,文長不限。
【寫作提示】
這是一字題的作文題目,以「惑」為詞當然也不少,如迷惑、誘惑、媚惑、蠱惑等,然而就其引導文字看來,實應著眼於「迷惑」、「困惑」、「疑惑」的概念。在成長過程中,迷惑似乎就與我們的緊緊相依,尤其對十七八歲的孩子而言,他們曾經歷過對生命價值、是非正義等迷惑,屈原就因心中有百般迷惑所以才會對天發出那172問,孔子因愛徒冉伯牛之死,大嘆「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困惑,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勢必會遇到許多疑惑,而疑惑也代表著自己正在尋找方向,因為這些疑惑能促使自己思考,找到正確的方向。人生充滿困惑,自己要勇敢面對,不能老是依靠父母或師長解決。所以如何解惑也是敘述的另一個重點,如此又能接近「孔子四十而不惑」的境界。
考生對一字立題的作文向來就比較恐懼,因為範圍太大,一時間容易摸不著頭緒,而「惑」這個題目又很抽象,然而抽象的題目就是要具體處理,而具體之道就是先抓住立意核心(也就是寬題窄作的方式),而後舉例說明,如此延伸擴寫,前後呼應,自有方向脈絡可循。千萬不可通篇只寫自己內心獨白,如此就無法提升層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