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淺析九十七年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題

淺析九十七年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題 林明進

壹、前言

指定科目考試國文科乃針對大學選才取向需要具備特定或特殊語文學習成就和潛能之校系而設計。大考中心所擬定的「指定科目考試國文科測驗目標」,共有五大項二十一小項。首先先以表格的方式對照本次試題與測驗目標的相對性。

一、語言文字之理解與分析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1-1 能理解、辨析古今語法、語義等之特徵與差異 2、
1-2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中關鍵文句之意涵 3、5、6、7、13
1-3 能理解、辨析、評判作者之論點與作品之旨意 4、5、9、10
1-4.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主題與支持性細節之對應關係 4、5、7、8、9、11、
1-5 能理解、辨析古今作品之形式結構與意義內涵之對應關係 5、12

二、語文資訊之評判與應用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2-1 能結合生活經驗或相關知識,評判作者觀點與作品的內涵 7、10
2-2. 能評判不同媒材中應用性文字之精確度與合宜性
2-3 能運用各種媒材與相關資料,適切而有效的輔助閱讀與寫作
2-4 能因應不同目的與作品性質,建構出適切的閱讀、寫作策略及內涵 非選擇題一、二
2-5 能透過閱讀與寫作歷程,發展出分類原則,系統性組織、建構語文資訊 非選擇題一、二
三、文學之想像與鑑賞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3-1 能鑑賞文學性作品之優劣,並發揮創造性之想像,豐富心靈視野 3
3-2 能透過作品之意象、情節等構成要素以及象徵、隱喻等文學筆法,體會其言外之意,並品評其審美價值 4、5、6、7、11、16、17、20
3-3 能鑑賞古今不同文體之文體特徵與文學風格 24
3-4 能鑑賞、比較相同或不同作家、作品之特色與風格
3-5 能感知、體悟文學史上文學體式、重要流派之發展、流變及其對現代之影響 24
四、文化之體悟與創造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4-1 能體悟重要學術思想之內涵與影響 5、9、10、11、12、13
4-2 能體悟中國文化史之發展、流變及其對現代之影響,並具文化創發之能力 5、9、10、11、12、13
4-3 能適切連結、體悟、建構科技與人文、知識與價值、傳統與現代之關係 4、5、9
五、語文內涵與生命經驗之思考與統貫能力
測驗目標 試題題號
5-1 將相關知識與生活經驗一併帶至閱讀與寫作行為中,以提昇閱讀與寫作進境 非選擇題一、二
5-2 能透過閱讀與寫作經驗,思考、體會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人所共同關心的問題 非選擇題一、二
5-3 能將古今語文內涵與自我生命經驗兩相融攝,適切結合知識與生活、學理與實用、理性與感性,形塑自我的人格生命 非選擇題二

不過若依此分析,實在令人有曲高和寡、摸不著頭緒的感覺。為了配合實際需要,也為了便於參考,以下將「測驗目標」,改用大家所熟悉的用語,將測驗內容和命題取材二方面的分布情況,列表於後。
一、測驗內容分布(內容複雜的題目橫跨二類或三類以上)
類別 題號
字音
字形 1
詞義 2、5、18、21
文意、句意 5、6、7、8、9、10、12、13、14、15、16、17、20、23、24
語法 22
篇旨 9、11、
修辭 19、
對聯 7
應用文(題辭、書信用語)
閱讀理解 文言 2、7、9、11、12、13、14、15、19、21、22、23、24、
白話 1、3、4、5、6、8、10、16、17、18、20、
文化知識 5、7、21、22
學術思想 9、10、13、
寫作 非選擇題一、二

二、命題取材分布
類別 題號
文言散文 2、9、11、12、14、15、19、21、22、23、非選擇題一
古典詩詞曲 2、23、24
古典小說 19、23
古典戲曲
中國文化教材 10、13、19、21、22、23
應用文 21
聯語 7
現代散文、現代詩 1、3、4、5、6、8、16、17、18、20、
其他

參、試題特色

一、著重閱讀力與理解力
純粹記憶題型少,文言文、白話文比例大致相等,約為1:1,符合課綱精神。考題取材兼備,面向廣泛:包括經書(論孟)、先秦諸子(荀子、莊子、韓非子)、古典文學(唐宋古文、唐詩、元曲)、現代文學(小說、散文、詩歌)、應用文(對聯)等。
二、題幹敘述簡明扼要
對於這些年來題幹的文字敘述,動輒冗長的命題趨勢,有明顯而具體的修正。
三、試題回歸共通教材
今年修正能力指標的命題精神,題目設計回歸教材本身,讓教師與學生在學習上有固定的常軌,如第5、10、11、13、19、21等題,還有非選擇題的文章擴寫,都足以安定學生的心靈,認清熟讀課本的重要性。九五課綱四十篇古文的指定閱讀,就更落實有意義了。
四、文言白話結合命題
文言白話的結合運用,這對於融會古今作品的教學方向有極大的啟迪,如單選第5題。結合古今文章綜合命題,在閱讀力與理解力的檢驗上有新的意義。
五、自學延伸閱讀的重要性
自學閱讀的延伸,有實質的要求。試卷中出現柳宗元〈梓人傳〉一文,原文過長,有人以為閱讀難度高,但此文出現在《古文觀止》一書中,若學生平日有閱讀課外文章的習慣,很快就能作答,這個題目的出現也引導學生自學的重要。
六、現代文學取材多元
現代文學部分,取材多元,有原住民文學、有鄉土文學。題5,亞榮隆 撒可努<小米園的故事>,抒發原住民惻隱淳厚、天真可愛、樂於分享的情懷。題8(黃春明<青番公的故事>)寫農人對稻子成熟的細微觀察,對土地執著之愛。題16、17(古蒙仁<破碎了的淘金夢>)描寫夜色漸漸來臨的九份,曾是人們圓淘金之夢的地方。三篇選文均富於人文關懷、土地情懷與文學美感,提醒世人關注原住民文學、鄉土文學的用心昭然若揭。往年偶見的流行歌曲歌詞等時事都沒有入題。
七、考題設計富有創意
部分題目設計有創意。如多重第22、23題;而第21題將傳統的敬詞與謙詞設計細膩深入,可見命題者的用心。
八、寫作鑑別工具不偏廢
今年的學測與指考試題的非選擇題部分有極大的共通處,都有回到歷史現場與側重說明、議論的傾向,近幾年來偏重抒情的命題趨向,得到一定的平衡,理性的思考與陳述也是時代的走向,讓考生明白寫作是不可偏廢的。

  然而本年度考題有一些瑕疵與待釐清之處,首先就試題疑義部分:
1. 少數試題選材不恰當:如題3的答案是(D),這首詩是葉維廉用以描寫夕陽西下,滿天紅霞,一群白鷺鷥飛過天際的景象。但詩人用「演奏著夕陽」一句本不恰當,但命題者竟取為素材,且將前面「音符」這樣的關鍵詞亦作挖空處理,如此要考生填選(D),實在不近情理。相較(B)選項,以「精靈」來表現忽上忽下,十分妥貼,「歡送」著夕陽,也較貼切。對以上的分析,若命題者僅以「詩人不那麼用」來反駁,那麼也太牽強,總之命題者應對現代詩文填空的選材更謹慎,否則就讓這種不合理的題型從此自試題上消失,以其他題型取代。
2. 第6題的題目是測驗考生賞析文章能力,但在敘述上有主觀認定、缺乏客觀性之弊:
例如:「(B)「捨下」、「轉身」、「跑去」等動作,顯示兒子拋卻壓力,開心釋懷」,這點考生難以判斷,他未必一定如此,但也不無可能;至於「(D)「樹蔭蔽天」、「長巷」、「鐵門嚴扃」、「深宅大院」的景物描寫,襯托兒子內心深沉的畏懼」則說得過於武斷,若改成「可襯托兒子內心深沉的畏懼」命題的文字比較嚴謹。
3. 第19題的(D)有兩種說法,:
01. 第一種為「名詞+名詞」,「裼」指的是單薄的罩袍,「裘」則為皮衣,然後名詞轉品為動詞,意思為穿上皮衣,外面再罩上單薄的罩袍。可選。
02. 另一解讀則是「動詞+名詞」,意思是袒露皮衣,則「裼」字沒有轉品,不可選。

  此外,就試題整體風格來說,學測題目與指考題目的難易度,有一部分是來自文言與白話的比例問題,從指考的角度來看,只要文言的敘述不過於艱澀,應以文言出現,如單選第10題,若以指考的定位來看,以引用原文比較適切;單選第11題過於單薄,缺少融合與統整,列為學測試題較為適宜。多重選擇題第18題所出現的成語,除(D)「力有未逮」外,其他的都應屬於國中程度或學測範疇;且(E)中的「印成書的形式卻不能算是書的東西」十分不通順,應再加以修飾。此外,第20題考對新詩的理解,題材太簡單;第24題也有過易之嫌。
4. 在非選題部分,今年的擴寫題,要學生把一段古文擴寫成三、四百字;而後面的作文「專家」,至少也要寫個五、六百字左右,對考生來說負擔很重,八十分鐘的考試時間恐怕不夠用。
未來趨勢
  本次試題中,選擇題的部分中間偏易,測驗題文言13題,佔31分,加文章擴寫18分,49分。測驗題白話文佔11題,24分,加引導寫作27分,共51分,接近明年即將推出的九五課綱比例。如此考試趨勢是提醒國文教師更應重視白話文教學,提昇文學鑑賞能力。
肆、試題分析

第壹部分: 選擇題(佔55分)
一、單選題(34分)
說明:第1至第17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2分,答錯或劃記多於一個選項者倒扣2/3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

1.下列文句,用字完全正確的選項是:
(A)這樁貪污事件被媒體批露後,一時之間群情譁然
(B)說話措詞不當、寫文章誤用成語,都可能會貽笑大方
(C)這個案件千頭萬緒,想徹底解決,勢必曠日會時
(D)他凡事斤斤計較,一心盤算私利,真是個不視大體的人
【答案】B
【測驗目標】字形的辨識與運用能力
【試題解析】(A)批-->披(C)會-->費(D)視-->識

2.「大禹為拯救生民於水患,櫛風沐雨,無暇安席」,句中「櫛風沐雨」一詞,字面上雖無「髮」字,卻與「頭髮」密切相關。下列各句,敘述重點不在「頭髮」的選項是:
(A)童山濯濯 (B)朝如青絲暮成雪
(C)首如飛蓬 (D)俯首甘為孺子牛
【答案】D
【測驗目標】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童山濯濯」:原指無草木的樣子,後多用以形容人禿頭、無髮。童山,草木不生的山。濯濯,形容乾乾淨淨的樣子。(B)出自李白〈將進酒〉。「朝如青絲暮成雪」:早上頭髮還如青絲般烏黑,傍晚卻白如雪花。誇張地形容時間的流逝、人生的短暫(C)出自《詩經˙衛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首如飛蓬」形容頭髮散亂像飛散的蓬草,比喻無心化妝打扮。(D)出自魯迅《自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意謂面對眾人的指責,我眉毛一橫、不與其爭辯,用不在乎的態度去面對;即使低著頭為人民辛苦努力,也甘之如飴。

3.閱讀下文,選出□□內最適合填入的選項:
尺直的地平線/把□□割分為二/下面是粗筆快墨的茫茫/上面是無邊若夢的醉紅/點點飛揚的閃光/忽上忽下、□□似的/正沉默地/□□著夕陽/啊,久違了/比翼群飛的白鷺!(葉維廉〈夕陽與白鷺〉)
(A)天空; 水花; 噴灑 (B)天空; 精靈; 歡送
(C)景色; 火花; 烘托 (D)景色; 音符; 演奏
【答案】D
【測驗目標】閱讀與鑑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從「無邊若夢的醉紅」可知其描寫的應為黃昏的景象;既有「忽上忽下」一詞,則「精靈」與「音符」都是不錯的想像;然而因「音符」與「演奏」可互為呼應,故詩人當初用的是(D)選項的詞語。

4.下文中,作者認為托爾斯泰給沙皇的信之所以偉大,是因為:
托爾斯泰是一位伯爵, 擁有很大很大的農莊,但是在他的作品《復活》中,他重新回顧成長過程中身為貴族的沉淪,以及擁有土地和農奴帶給他的不安與焦慮,他決定出走。我認為托爾斯泰最偉大的作品不是《復活》也不是《戰爭與和平》,而是在他垂垂老矣時,寫的一封給俄國沙皇的信。信中,他沒有稱沙皇為皇帝,而是稱他為「親愛的兄弟」,他寫到:「我決定放棄我的爵位,我決定放棄我的土地, 我決定讓土地上所有的農奴恢復自由人的身分。」那天晚上把信寄出去之後,他收了幾件衣服,拎著簡單的包袱,出走了。最後他死於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火車站,旁人只知道一個老人倒在月台上,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托爾斯泰。(蔣勳《孤獨六講•革命孤獨》)
(A)托爾斯泰體認民貴君輕,實踐民主思維
(B)托爾斯泰目睹貧富差距,慷慨捐財助人
(C)托爾斯泰揭露民生困苦,喚起社會關注
(D)托爾斯泰展現悲憫情懷,追求人間公義
【答案】D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從「在他的作品《復活》中,他重新回顧成長過程中身
為貴族的沉淪,以及擁有土地和農奴帶給他的不安與焦慮」、「我決
定放棄我的爵位,我決定放棄我的土地,我決定讓土地上所有的農
奴恢復自由人的身分。」來判讀,托爾斯泰顯然認為資源應由大家共
享,而非由貴族獨占,所以他的做法是接近追求人間公義

5.人物描寫未必要正面白描,透過人物的言語, 往往可以更自然地刻劃人物的真實性情。下列文字,作者透過記錄祖父的話,目的是要彰顯祖父的何種情懷?太陽慢慢地接近山頂, 小米園又開始熱鬧了, 像辦年貨一樣,成群的小鳥飛來像要飽餐一頓似的。我正要用力拉動手上的牽引繩,祖父叫住了我:「麥唉(不要之意),這些鳥都從很遠的地方來吃我的小米,有的從前山、高雄、台北和宜蘭、花蓮飛來,他們一大早就出門,為的就是想吃我種的小米,他們等了快一天的時間,都沒有吃東西。撒可努,不要趕他們了,讓他們吃吧,等吃飽了,才有力量再飛回很遠的地方;不然,等太陽下山,天暗了,小鳥就看不見,找不到回家的路,小鳥的家人就會擔心,為什麼爸爸和哥哥還不回來?」(亞榮隆• 撒可努〈小米園的故事〉)
(A)心懷惻隱,純真溫厚 (B)安貧知命,樂在其中
(C)敬重自然,不違農時 (D)釣而不綱,取物有節
【答案】A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祖父所言充分表露仁民愛物的精神,小鳥經過長途飛行,若挨餓無力飛回家,牠的家人必然十分擔心,祖父表現出對萬物的體察,充滿關懷與體諒。而「惻隱」即是同情憐憫之心。(B)「安貧知命」是說深知自然生滅演變之理,而能隨遇而安,即使在貧困環境中仍安逸自得。(C)「不違農時」出自《孟子‧梁惠王》,是說:「不要耽誤百姓耕種的時間」(D)「釣而不綱」出自《論語‧述而》,是說「孔子釣魚不用大的魚網,以免把魚捕盡。」

6.閱讀下文,選出詮釋不恰當的選項:
(發現兒子沒有告訴湯米,逕自取走湯米的玩具之後)我開車送兒子到湯米家巷口,要他自己一個人去。我看見他小小一個人拖長長一條身影慢吞吞往樹蔭蔽天的長巷中一戶鐵門嚴扃的深宅大院蹭去,我看見他猶豫徘徊了半天才往草地上死勁搬來一塊墊腳石踩上去按了電鈴,我看見他等了足足十分鐘沒有人應門便捨下那個塑膠玩具在郵箱裡然後轉身斜刺裡往樹叢中跑去。我趕到樹林裡已找不到他的踪影。(劉大任〈王紫萁〉)
(A)「拖」、「蹭」、「徘徊」等動作,顯示兒子的遲疑與焦慮
(B)「捨下」、「轉身」、「跑去」等動作,顯示兒子拋卻壓力,開心釋懷
(C)作者刻意使用未標點而不易讀的長句,暗示歸還玩具過程的艱難與漫長
(D)「樹蔭蔽天」、「長巷」、「鐵門嚴扃」、「深宅大院」的景物描寫,襯托兒子內心深沉的畏懼
【答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B)應是害怕或不捨

7.小夏參觀某一處古代的建築物時,抄錄
了其中四幅對聯。若依「聯語內容與處
所功能相應」的原則推測,則甲、乙、
丙、丁四處依序應是:
(A)寢室/書房/廚房/戲臺
(B)寢室/廚房/書房/戲臺
(C)戲臺/廚房/書房/寢室
(D)戲臺/書房/廚房/寢室
【答  案】C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甲)蘇州戲臺,見《堅瓠十集》卷一。「六禮未成轉眼洞房花燭」及「五經不讀霎時金榜題名」是只有戲劇中才會出現的現象。(乙)廚房用聯,可從「飽」、「飫」、「福食」、「肴」、「饌」、「養生」來判讀。(丙)書房用聯,可從「硯」、「墨」及「茶」、「烟」來判讀。(丁)寢室用聯,「琴瑟」一詞可聯想「琴瑟和鳴」,「德自馨」化用自劉禹錫〈陋室銘〉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 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太陽剛爬起來的那地方,堤防缺了一塊燦爛的金色大口,金色的光就從那裡一直流瀉過來。昨天的稻穗的頭比前天的低,而今天的比昨天還要低了。一層薄薄的輕霧像一匹很長的紗帶,又像一層不在世上的灰塵,輕飄飄地,接近靜止那樣緩慢而優美的,又更像幻覺在記憶中飄移那樣,踏著稻穗,踏著稻穗上串繫在珠絲上的露珠,而不教稻穗和露珠知道。( 黃春明〈青番公的故事〉)
(A)「堤防缺了一塊燦爛的金色大口」描述堤防因年久失修而頹圮坍塌
(B)「昨天的稻穗的頭比前天的低,而今天的比昨天還要低」暗示稻穗日漸飽滿成熟
(C)「輕霧像一匹很長的紗帶,又像一層不在世上的灰塵」比喻黃昏暮靄的輕盈飄渺
(D)「踏著稻穗上串繫在珠絲上的露珠,而不教稻穗和露珠知道」暗指麻雀飛來啄食稻穗
【答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形容太陽初起的樣貌(C)全文形容太陽初起之時,故與黃昏無關(D)形容薄薄的輕霧。

9. 閱讀下文, 選出與陳白沙的觀點不符的選項:
陳白沙曰:「三代以降,聖賢乏人,邪說並興,道始為之不明;七情交熾,人欲橫流,道始為之不行。道不明,雖日誦萬言,博極群書, 不害為未學;道不行, 雖普濟群生,一匡天下,不害為私意。」(《明儒學案.白沙學案上》)
(A)博覽群書,必能明道
(B)做學問的宗旨,在於明道與行道
(C)道之所以不明,原因之一是缺乏聖賢
(D)若志不在道,匡濟天下也只是滿足個人欲望而已
【答案】A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題幹翻譯:陳白沙說:從夏商周三代以後,就缺少聖賢,邪說四起,「道」才因此幽暗不明;各種感情複雜交錯,人的嗜好欲望泛濫無窮,社會風氣敗壞,「道」才因此無法施行。當道幽暗不明時,即使是你每日背誦萬言,博覽群書,其實和沒有學習沒有兩樣;當道無法實行時,即使是匡濟人民、統一天下,最後也只是滿足個人欲望而已。----所以全文的重點應是說「明道」與「行道」的重要。
10.先秦諸子召開一場學術思想座談會,請依據甲、乙、丙三則發言內容,推斷依序應是何人的主張?
(A)韓非子/孟子/老子    (B)孔子/荀子/老子
(C)韓非子/荀子/莊子    (D)孔子/孟子/莊子











【答  案】C
【測驗目標】測驗文化知識與體悟能力
【試題解析】(甲)從「人與人之間,即使,親如父子,也不可能不講利害關係」可知說者重「功利」;又從「好行為給予獎賞,壞行為給予懲處」可知說者強調賞罰嚴明,故接近法家。(乙)「人之所以向善,必須靠後天的努力修為」與荀子所說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互通,而後出現的「禮法規範」亦是荀子所強調的。(丙)「人只不過是自然大化的一部分」、「無謂的爭論」、「活得自在啊」、「隨順本性,因任自然」、「無所成心地快意遨遊,融入天地不言的大美之中」等觀念,皆接近道家思想。


11.文章中常會以一、二關鍵字,做為凸顯該段或該篇文章主旨的樞紐。閱讀下文,選出其中的關鍵字: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 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A)山、海 (B)神、聖 (C)積、成 (D)不、無
【答案】C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原文翻譯為:「累積土石成高山,風雨就從這裡產生;累積水流成深淵,蛟龍就在這裡生長;積聚善行成為美德,自然達到心智澄明的境界,聖人的修養也就具備了。所以不一步步累積,就不能走到千里之遠;不積聚小水流,就不能成為江海。」可見「累積」為此段文字所強調的學習功夫。

12. 下列是一段古代散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
甲、而世因貴言傳書,   乙、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丙、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丁、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
為其貴非其貴也。(《莊子•天道》)
(A)甲丙丁乙(B)乙甲丁丙
(C)丙丁乙甲(D)丁乙甲丙
【答案】D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從文意看來,甲乙丙丁四句,乙丁相連,且丁在乙前;(甲)(丙)相連,且(甲)在(丙)前;而(丙)中「我猶不足貴也」與末句中的「為其貴非其貴也」有因果關係之意,所以(丙)應置最後。故選(D)。原文翻譯:「世上人們所看重和稱道的就是書。書並沒有超越言語,而言語確有可貴之處。言語所可看重的就在於它的意義,而意義又有它的出處。意義的出處,是不可以用言語來傳告的,然而世人卻因為看重言語而傳之於書。世人雖然看重它,我還是認為它不值得看重,因為它所看重的並不是真正應該看重的。」

13.《論語•學而》篇中「賢賢易色」一語,歷來注解各有不同,清代學者陳澧《東塾讀書記》提及:「為人孝弟、賢賢易色、事君致身、朋友有信, 五倫之事備矣。」若依此說法,則陳澧以為「賢賢易色」當指:
(A)尚賢遠佞 (B)長幼有序
(C)行孝色難 (D)夫婦之道
【答案】D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賢賢易色」是說:以敬重賢者的心來代替愛好美色的心。故與(A)相近

14-15為題組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14-15題。
其後,京兆尹將飾官署,余往過焉。委群材,會眾工。或執斧斤,或執刀鋸,皆環立嚮之。梓人左持引(長尺),右執杖(木杖),而中處焉。量棟宇之任,視木之能舉,揮其杖曰:「斧!」彼執斧者奔而右。顧而指曰:「鋸!」彼執鋸者趨而左。俄而,斤者斲,刀者削, 皆視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斷者。其不勝任者,怒而退之, 亦莫敢慍焉。畫宮於堵, 盈尺而曲盡其制, 計其毫釐而構大廈, 無進退焉。既成, 書於上棟曰: 「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則其姓字也,凡執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視大駭,然後知其術之工大矣。( 柳宗元〈梓人傳〉)
14.依據上文,「梓人」的主要職責為何?
甲、運斤執斧 乙、指揮工匠 丙、設計藍圖
丁、貯藏建材 戊、匾額題辭
(A)甲丁 (B)乙丙
(C)甲丙丁 (D)乙丙戊
【答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原文翻譯為:「後來京兆尹要修理官署,我路過那兒。
看到積了許多木材,聚了許多工人,有的拿斧斤,有的執刀鋸,都
環立在這個木匠四周。這人左手持長尺右手拿杖,是衆人的焦點。他
量度棟宇的尺寸,看看木材能否勝任,然後揮舞他的手杖說:「斧來!」
於是執斧者奔到他的右邊;他又回頭說:「鋸來!」於是執鋸者立刻
趨前他的左邊。過了一會 兒,執斧的人砍,執刀的人削,都看他的
眼色,等著他說話,沒有人敢自己決斷。一 些不勝任者即使被他怒
斥而退,也不敢有什麽慍色。他在牆上畫一座宮殿,雖然只有一尺規
模,但能曲盡制度,計算毫釐,構築成整棟大廈,不出一絲差錯。完
成之日在棟梁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建造」。上面是他的姓名,
衆勞役皆不在列。我四顧之餘嚇一大跳,看到了他的技術工程的浩
大。」所以「梓人」為「指揮工匠」、「設計藍圖」之人。

15. 下列關於「」內文句的詮釋, 正確的選項是:
(A)「委群材,會眾工」意謂梓人精於計算物料和工資,以求降低成本
(B)「皆視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斷者」意謂梓人善於察言觀色,不敢獨斷
(C)「畫宮於堵,盈尺而曲盡其制」意謂梓人所繪設計圖雖小,但精密詳備
(D)「計其毫釐而構大廈,無進退焉」意謂梓人監督嚴格,不容工匠絲毫偷懶
【答案】C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是說累積了許多木材,聚集了許多工人(B)都
看他的眼色,等著他說話,沒有人敢自己決斷(D)是說計算毫釐,
構築成整棟大廈,不出一絲差錯。

16-17為題組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16-17題。
我們走過廟後的墓地,萋萋的野草,零亂的碑石,在風吹雨打的歲月剝蝕下,呈現著更為荒涼殘破的另一張面目。我們坐在那裡遠眺,環視著我們一路走過來的那些廟宇,大的、小的、新的、舊的,瓊樓玉宇,斷垣頹壁,都在暮色四合中,逐漸消失了它們的踪影。只有燈, 一盞一盞的亮起,從山上的小廟一直亮到山腳的住宅再亮到遠處的深澳海濱。一家一家,一戶一戶,映照著那小小的一窗窗燈影,很溫柔,也很動人。恍然之間,似乎昔日號稱「小香港」的九份,又張開了伊的眼睛,滴溜溜的流轉著拋起媚眼來了。畢竟伊是老了,美人遲暮了。洗盡了鉛華,卸下了彩衣,在一場美夢破碎後,依舊留戀著那殘破的夢影。(古蒙仁〈破碎了的淘金夢〉)
16. 關於上文的敘寫線索, 正確的選項是:
(A)先寫九份的海濱, 再寫九份的山巒
(B)先寫九份的黃昏, 再寫九份的夜色
(C)先寫九份廟宇殘破, 再寫九份居民蒼老
(D)先寫九份昔日的盛況, 再寫九份今日的沒落
【答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無論是墓地或廟宇皆以黃昏為背景,而「只有燈,一盞一盞的亮起,從山上的小廟一直亮到山腳的住宅再亮到遠處的深澳海濱」則暗示夜晚的來臨。

17.關於上文寫作技巧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以墓地、野草、碑石、暮色等景物,營造寥落的氣氛
(B)以燈由山上亮到山腳的視野延展,營造欣欣向榮的氣氛
(C)用「洗盡了鉛華,卸下了彩衣」,比喻九份的純樸美好
(D)用「滴溜溜的流轉著拋起媚眼」的擬人手法,凸顯淘金者的慾望
【答案】A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B)無欣欣向榮的氣氛(C)比喻九份的美人遲暮(D)形容昔日充滿魅力的九份。

二、多選題( 21 分)
說明:第18至第24題,每題各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出正確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3分,各選項獨立計分,每答對一個選項,可得0.6分,每答錯一個選項,倒扣0.6分,完全答對得3分,整題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在備答選項以外之區域劃記,一律倒扣0.6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

18. 下列文句「」內詞語使用恰當選項是:
(A)好書宛如蘭心蕙質的美人,要「別具慧眼」,才能看出她的動人之處
(B)買書若「隨心所欲」就難免失之於貪,失之於濫,擺設的意義重於閱讀
(C)書的節錄本都是將原著內容七折八扣,好似簡易速食,不容易「朵頤稱快」
(D)當時通貨已經開始膨脹,等到我「力有未逮」可以買書,書價又水漲船高,高攀不上了
(E)近世印刷發達,但印成書的形式卻不能算是書的東西,則「寥若晨星」,必須披沙揀金,才得窺見好書
【答案】ABC
【測驗目標】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別具慧眼」:是說具有特殊的眼光或見解。亦可作「獨具慧眼」﹑「慧眼獨具」。(B)「隨心所欲」:是說完全順隨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亦作「從心所欲」。(C)「朵頤稱快」:飽食愉快的樣子。(D)「力有未逮」:能力有所不及。依據文意,應作「力有所逮」。(E)「寥若晨星」:形容數量稀少。依據文意,若是要「披沙揀金」,則前者應有眾多之意,不應用「寥若晨星」

19. 下列文句「」內, 屬於名詞做動詞用的選項是:
(A)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B)獨「樂」樂,與人樂樂, 孰樂
(C)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
(D)不衫不屨,「裼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
(E)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BCDE
【測驗目標】詞性的辨識與應用能力(修辭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足」:為副詞,過分之意(B)「樂」:為動詞,享受音樂(C)「衣冠」:為動詞,指穿好衣服,戴好帽子(D)「裼裘」:為動詞,指穿上皮衣,外面再罩上單薄的罩袍(E)「王」作動詞,指稱王

20.閱讀下列現代詩,選出詮釋恰當的選項:
陽光的奶油塗在酥鬆的
心情上:星期天早晨
烤得剛剛好的土司麵包。(陳黎《小宇宙》第65首)
(A)本詩旨在表達詩人眷戀星期天,也喜歡土司麵包
(B)「酥鬆」是藉烤過的麵包形容詩人輕鬆愉悅的心情
(C)「陽光」予人天氣晴朗、心情開朗、奶油亮黃等多重想像
(D)「烤」一方面描寫陽光燦爛,一方面則透露詩人內心的焦躁
(E)「土司」相對於其他帶餡麵包,口味較單純,可襯托「星期天早晨」清靜
閒逸的感覺
【答案】BCE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詩人最主要是強調星期天早上的美好,與「喜歡土司麵包」無關(D)整守詩給人的感覺是愉悅的的,所以並無「透露詩人內心的焦躁」的可能(E)

21.目前習用的敬稱對方之詞「閣下」,來自古代「因卑達尊」的思維,亦即言談中基於禮貌,提到對方時,刻意稱呼其近侍隨從,以表示「不敢當面進言,謹向位階較低的侍從報告」之意。下列文句「」內的詞,屬於此一用法的選項是:
(A)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B)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C)孟子去齊, 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D)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 總茲戎重
(E)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
【答案】ABD
【測驗目標】詞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夫子」、「先生」都只是對他人的敬詞,並無「不敢當面進言,謹向位階較低的侍從報告」之意。

22.歐陽脩〈醉翁亭記〉:「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其中「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意即「有翼然臨於泉上之亭」。下列文句「」內屬於這種造句方式的選項是:
(A)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B)村南「有夫婦守貧者」,織紡井臼,佐讀勤苦
(C)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D)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
(E)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 民歸之,由水之就下, 沛然誰能禦之
【答案】BCD
【測驗目標】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的語法應是:「有」(述詞)+「亭」(受詞)+「翼然臨於泉上者」(受詞補語),其中受詞補語是補充受詞特質特徵的。而(A)是:「有」(述詞)+「不知而作之者」(受詞)(E)是:「有」(述詞)+「不嗜殺人者」(受詞)。

23. 下列文句「」內的敘述, 涉及天文星象的選項是:
(A)〈古詩十九首〉:「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B)杜甫〈贈衛八處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C)蘇軾〈赤壁賦〉: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D)《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E)《三國演義•六十九回》:六街三市,競放花燈,真個金吾不禁,「玉漏無催」
【答案】ABCD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玉衡指孟冬」:夜空北斗橫轉,那由玉衡、開陽、搖光三星組成的鬥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B)「動如參與商」:往往就像天上的參星與商星一沈一現,無法相遇(C)「徘徊於斗牛之間」:徘徊於南斗星與牽牛星之間(D)「譬如北辰」:像北極星一樣。「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居於一定的位置,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E)「玉漏」是指古時用幾個特製的壺盛滿水,下鑿小孔,使水下滴,用以計時的器具。

24.閱讀下列散曲,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平生淡泊。雞兒不見,童子休焦。家家都有閒鍋灶,任意烹炰。煮湯的貼他三枚火燒(一種烤餅),穿炒的助他一把胡椒,倒省了我開東道。免終朝報曉,直睡到日頭高。(王磐〈滿庭芳〉)
(A)平聲韻與仄聲韻通押
(B)採第三人稱的敘述觀點
(C)情節著重煮雞待客的細節描寫
(D)旨在寬慰童子勿因失雞而自責
(E)以詼諧的口吻塑造雅正蘊藉的曲風
【答案】AD
【測驗目標】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測驗學生的文學知識與鑑賞能力
【試題解析】王磐:明朝詞人,性情溫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遇事不急不躁,爲人非常風趣。有一次,他家唯一的一隻雄雞丟失了,書童氣得叫駡不休。王磐心平氣和的填了一闋《滿庭芳》詞,內容描寫作者失雞的心情,表現其樂觀開朗的性格。先寫雞不見了,再敘述如有人烹煮了雞,作者願意奉送佐食或調味的東西,最後道出丟了雞,反而省卻他作東道及早起的麻煩。用語淺白,充滿諧趣,十分幽默。翻譯:我平時生活就十分平淡清靜,雞不見了,王磐你就不要焦慮、不要煩惱。家家都有多餘的鍋子爐灶,他們抓到這隻雞,就任由他們烹煮。如果把雞拿來煮湯,我還送他三塊燒餅,把雞拿來川炒的我還送他一把胡椒,這樣反而還省了我當主人招待客人的麻煩。最重要的是還免除了清晨雞報曉,讓我睡到太陽高掛天空。(A)「焦」「灶」「炰」「燒」「椒」「曉」「高」均為韻腳,有平聲韻、有仄聲韻,故平聲韻與仄聲韻通押。(B)採第一人稱的敘述觀點(C)著重說明對失雞的豁達(E)曲風應是俚俗淺白。


第貳部分: 非選擇題( 佔45 分)
說明:本大題共有二題,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並標明題號。
一、擴寫( 1 8 分)
「擴寫」是以原有的材料為基礎, 掌握該材料的主旨、精神, 運用想像力加以渲染。請仔細閱讀框線內《史記• 項羽本紀》的文字後加以擴寫。
文長約300-400字。
提示: 本題非翻譯題, 請勿將原文譯成白話。
范增起, 出, 召項莊, 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 前為壽, 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寫作提示:
所謂的「文章擴寫」就是在不改變原文意旨的原則下,把短文加以擴展、充實、渲染、潤飾等,使原來不夠具體的情節變得具體、生動、凸出、感人。擴寫,依照材料的多少,又分成擴句、擴段、擴篇等。本題屬於擴篇。擴篇,最要注意的是主題意旨,主要結構、體裁、人稱、風格都不可改動,情節、段落在不違背主題精神的原則下,可以作必要的修飾、刻畫。但是不可以離開原意,也就是不能節外生枝,致使原作品改變本來的主題思想。本題就選材而言也是希望考生回到歷史現場,加以發揮想像。描寫越生動,包括對話,表情及動作將是致勝的關鍵。
【參考範文】
不管范增怎樣暗示項羽,項羽依然不為所動,范增終於按耐不住,從軍營中走了出來,他把項莊叫來,說道:「項王心腸太軟,到現在還遲遲不對劉邦下手,如果這次讓劉邦逃走,將來一定對我們不利。你現在進去,假借祝賀之名,借舞劍之時趁機將劉邦給殺了,以解心頭大患。否則繼續婦仁之人,只會自絕生路。」項莊遵從范增的命令,進入軍營中,他展劍而舞,一招「長虹貫日」直指劉邦,嚇得劉邦跌坐在地上,項羽此時一臉困惑,而范增卻不禁喜上眉梢,心中叫好,張良眼看苗頭不對,便對項伯發出哀求的眼神,項伯便立刻起身,拔劍而舞,項莊與項伯的劍便在這各懷鬼胎的情況下接擊再接擊,只見兩人你來我往,勢均力敵。此時項羽一看,發現是虛驚一場,便高興的拍手叫好、勸飲聲不斷,氣得范增臉色發白、搖頭嘆息。(蕭玉)


二、引導寫作(27分)
現代科技進步,文明發展快速,任何知識學問的數量和深度都遠遠超過古代,分工、分門成了必然的趨勢,任何人都無法博通一切,各類「專家」應運而生。
請以「專家」為題,寫一篇首尾完整的文章,文長不限。

寫作提示:
1. 「專家」是個寬題,寬題就須窄作,如此才較易讓論點集中。
2. 命題者應該是對目前社會上「專家滿街走」現象有感而發,畢竟在現今的社會中,「專家」已漸漸成為一種諷刺性的名字,特別是在談話節目上自詡「達人、專家」很多,他們在侃侃而談、滔滔不絕的背後,真正有深度的專家又有幾人?這是考生在剖析時可以發揮之處。
3. 此外根據引導文字來看,「專家」的題目,比較適合用論說文或說明文來表現較好,考生可於正、反兩面論述下筆,透過平常對「專家」的觀察力,寫出你所看到的專家與心目中的專家,並說明有良心的專家對社會的重要。

沒有留言: